知道春秋战国时期的着名思想家及其主张中考复习课件.pptVIP

知道春秋战国时期的着名思想家及其主张中考复习课件.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考点17:知道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及其主张(a ) 读书P76-78思考: 1、“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背景。 2、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和其主张 3、“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 百 家 争 鸣 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大解放 一、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原因(背景) 1、春秋战国时期,原来垄断在贵族手中的文化教育逐步扩展,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士阶层,为百家争鸣提供了人才。 在中国孔子被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从2006年起设立首次以中国人命名的国际奖项“孔子教育奖”, 用于奖励在全民教育领域取得突出成就的政府机构、非政府组织和有突出贡献的个人。为什么孔子会受到国际教育界如此的重视? 孔子在教育方面功绩卓著: 三、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有何历史意义? P78.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大解放。 古为今用 * 儒家的“仁政”—— 法家的法治思想—— 孔子的教育思想—— 墨家的兼爱、非攻—— 诸子百家简表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贡问之, · · 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 · 又死于虎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 · 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 孔子提出“德治”,“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说明了孔子反对苛政主张仁政,主张“以德治国”。 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反映了孟子主张君主实施仁政。 《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孟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反映了孟子主张仁政 他吸收了其老师荀子的“性本恶”理论,认为民众的本性是“恶劳而好佚”,要以法来约束民众,施刑于民,才可“禁奸于为萌”。因此他认为施刑法恰恰是爱民的表现。主要著作:《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 》 这是韩非子主张“法治” 宋人有沽酒者,升概甚平,遇客甚谨,为酒甚美,县帜甚高,著然不售,酒酸。怪其故,问其所知闾长者杨倩。倩曰:“汝狗猛耶?”曰:“狗猛则酒何故而不售?”曰:“人畏焉。或令孺子怀钱挈壶瓮而往沽,而狗迓而龁之,此酒所以酸而不售也。” 夫国亦有狗。有道之士怀其术而欲以明万乘之主,大臣为猛狗,迎而龁之。此人主之所以蔽胁,而有道之士所以不用也。 韩非子对于人才不被重用的比喻。 * * * (春秋战国时期) 2、社会动荡和变革,带来了人们思想的解放。 3、士人们为实现自己的治国理想四处游说、讲学,他们针对社会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孔子、 孟子  老子 庄子 墨子 韩非子 孙武 孙膑 儒家: 道家: 墨家: 法家: 兵家: …… 二、主要学派及其代表人物 姓孔,名丘,春秋晚期鲁国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1、治国思想:“仁”的思想。 (一)儒家:A、孔子 (1)爱人,要求统治者关心和爱护百姓; (2)要“克己复礼”,即加强个人修养,使自己的言行举止符合社会规范。 (3)主张以“德” 教化人民,以“礼”治理国家。 2、教育思想: (2)广开私学,主张“有教无类”,不论贫富贵贱,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 (3)注意“因材施教”,善于启发学生思考问题。 (4)注重启发式教育,强调温故而知新,不耻下问、学思结合等。 3、孔子学说的影响: 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正统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 汉武帝接纳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在全国大力推行儒学教育,之后,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正统思想。 子曰: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三人行,必有我师” “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孟子名轲,战国时期。 B、孟子 主张:1、实行“仁政”,要求统治者减轻对人民的剥削,轻徭薄赋。 2、提出“民为贵”、“君为轻”的君民关系思想; 3、宣扬“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道德准则。 著有《孟子》一书。后世把孔子和孟子合称孔孟。 老子 ,姓李,名耳,又称老聃,春秋末期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A、老 子 主要观点:

文档评论(0)

gujf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