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版语文八年级下教案.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长春版语文八年级下教案 初中教辅编委会 张翼健 张笑庸 田 泉 卢文祥 主 编 张翼健 张笑庸 副主编 毓明笠 刘 华 李元昌 编 者 (以姓氏拼音为序)     崔 巍 方 芳 付 颖 郭淑琴 韩道红     韩书慧 胡 欣 姜 燕 郐中和 李林霞     李 萍 李沈吉 李宇新 龙 燕 娄 爽     苗 琳 邱 彬 任 燕 沈 娜 沈艳春     史艳玲 孙红丽 孙会波 王帮阁 王江春     王丽娟 王明霞 许雪飞 尹大力 于春婷     张秀霞 赵 璐 朱雪莉 目 录 一、 诗歌二首 3 二、 格律诗八首 12 三、 词二首 40 四、 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 47 五、 驴和人的新寓言 54 六、 金岳霖先生 61 七、 棋 王 73 八 回延安 78 九、 外国诗歌二首 90 十、《孟子》二章 97 一 一 岳阳楼记 107 一 二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112 一 三 长城的价值 117 一 四 像山那样思考 121 一 五 苏格拉底之死 127 一 六 《宽容》序 133 一 七 大战风车 141 一 八 短文二篇 146 一 九 弈 喻 153 二 ○ 三顾茅庐 157 一、 诗歌二首 (一)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与写作背景,掌握背诵的技巧。 2.朗读成诵,整体把握全诗。理解诗歌中名句内涵,并且适当扩展。领会诗中的哲理,体会诗中表达的情致,进一步学习抓关键词欣赏诗作的方法。 3.形成对陶渊明的正确认识,体会其思想中积极的人生追求和热爱田园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 朗读成诵,整体把握全诗。理解诗歌中名句内涵,并且适当扩展。 教学难点 形成对陶渊明的正确认识,体会其思想中积极的人生追求和热爱田园生活的情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汉书·杨恽传》中有这样的句子:“田彼南山,芜秽不治。种一顷豆,落而为萁。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这几句所体现的情感是崇尚田园自由恬淡的生活,主张人生之乐亦有自然朴拙之乐。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中国诗歌史上的“田园诗”。被认为是我国诗歌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的人是谁?我们学过他的哪些作品?今天我们来学习《诗歌二首》,走进陶渊明的田园生活。 二、学习《归园田居》。 1.了解一下诗人陶渊明。 陶渊明(约365—427)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名潜,字元亮,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出身于仕宦家庭。 陶渊明29岁时,出任江州祭酒,不久就辞官归隐,亲自参加农业劳动,后来又出任彭泽令。毛泽东有诗云:“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陶令即指陶渊明,桃花源是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一文脱化而来的。出任彭泽令时,郡里派督邮到县里来,县吏叫他束带迎接,他说:“吾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于是就离职回乡。这时,他41岁,以后再没做官。 《归园田居》共五首,推测写于辞官归家的次年,即42岁时作。课文选的是第三首,是能显示陶诗风格特色的一首。诗人对人生进行了深刻的总结,决意弃旧图新,归隐田园。全诗表现了诗人超俗不羁的品质和闲适愉悦的心境。 2.读读、讲讲、问问。 先由老师朗读,然后学生齐读、自由读,读顺畅。 要求:注意把握朗读时的节奏、韵律、声调、重音。读时用心揣摩诗的内容和情感。 (1)这首诗表现的是怎样的生活? 劳动生活。 (2)这首诗记的是哪个季节的劳动生活情形? 从“种豆”“草盛”“夕露”可以判定,时间当是农历三四月间,即春末夏初。 (3)诗人到田间去干什么? 锄草。从“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可以看出他干了一整天。 (4)劳动时诗人的心情如何? 乐此不疲。 (5)诗人告诉我们的仅仅是如何劳动吗? 不是,诗人是在表达自己的生活追求。 (6)你觉得文中的“愿”是什么? 归隐田园,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返璞归真,逃离世俗。 (7)你觉得“盛”与“稀”的对比用意何在? 写出了田地的荒芜。另一说乱世之秋,小人当道。 (8)第三、四句意在表现什么? 诗人的辛勤。 (9)第五、六句意在表现什么? 劳动的艰苦。 (10)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运用赋的手法、描写的表达方式,语言朴实,意境平淡而奇特。 3.小结。 诗的前四句记豆田锄草一事。第一句交代种豆的地点。“南山”当指庐山,诗人家在柴桑,在庐山之北,故以庐山为“南山”。第二句说锄草的原因。草长得茂盛,把地里的营养都吸收了去,豆苗长不起来,自然非锄不可。第三句说一大早就去锄草。“兴”,原来的意思就是“起”,“晨兴”即“早早地起身”;“理”,清理,这里可引申为清除;“荒”,杂草;“秽”本作“穢”,也指田中杂草(“秽”的这个意义现已消失,只作污秽解)。第四句说归家已是月儿初升之时。 前四句为第一层,写劳动情形。 4.第五句中的“道”是指什么说的? 诗人的归途,紧承上句中的“归”字。 既是归途,大概也就是来时的路,为什么开

文档评论(0)

gujf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