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中国音乐史》课程教学大纲 一、教学目的 通过该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够从宏观上把握中国音乐历史的发展脉络,了解并掌握中国历史上不同时期出现的重要作品和音乐现象,学会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各个时期音乐风格演变、发展的深层历史文化根源,从中探索艺术发展的规律,树立正确的音乐史观,为今后进一步的研究奠定基础。 二、教学形式与方法 (1)以课堂讲授为主,学生讨论为辅,结合使用多媒体教学课件,以增强授课的知识性、生动性,多角度地传递教学信息。 (2)课堂讨论:以专题的形式讨论相关前沿性课题。 (3)写作:教师命题,或学生自选题目,写作l-2千字的文章。 (4)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观、访问地方博物馆或进行田野采风。 三、教学年限与学时 本课程教学年限为一学年,内容包括中国古代音乐史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两个部分。每周授课3学时,共计108学时。 四、教学内容与进度 第一学期 中国古代音乐史部分 第一章 中国古代音乐概述(3学时) 教学要求: 了解中国音乐史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理解音乐史和音乐史学的区别,掌握中国音乐史的研究现状和研究成果。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音乐史和音乐史学 一、什么是音乐史 二、音乐史和音乐史学 三、音乐学的研究目的 四、音乐史学的学科性质 第二节 中国古代音乐史学的研究范围对象和目的 一、中国古代音乐史学的研究范围 二、中国古代音乐史学的研究对象 三、中国古代音乐史学的研究目的 第三节 中国古代音乐史学的研究方法 第四节 中国古代音乐史的研究现状 第二章 远古、夏、商时期 (前2070年前——前1046年)(6学时) 教学要求: 了解我国音乐文化的产生和早期阶段的特点,理解文献记载中关于音乐起源的观念,掌握我国古代乐舞的特点以及音阶形成的时间。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中国音乐的起源 第二节 民歌 第四节 乐舞 第五节 音乐文化交流和音乐教育 第六节 乐器 第七节 乐律 第八节 乐人和宫廷乐师 第三章 周秦时期的音乐 (前1046年——前206年)(6学时) 教学要求: 了解这一时期我国社会制度、文化的发展变化,理解礼乐制度的形成、发展和衰微,掌握六代乐舞、乐器分类法,重点掌握周代的音乐教育制度、音乐思想以及乐律观念的形成。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宫廷音乐 第三节 民间音乐 第四节 乐器 第五节 乐律 第六节 音乐思想 第章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汉乐府 第三节 相和歌 第四节 鼓吹乐 第五节 民间歌舞和百戏 第六节 乐器及器乐 第七节 音乐美学 第八节 乐律 第章第章 教学要求: 了解隋唐时期的中外音乐交流和音乐理论,掌握歌舞大曲、变文、法曲的概念,重点掌握隋唐燕乐的形成、发展和意义。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民歌和曲子 第三节 宫廷音乐 第四节 民间说唱音乐、歌舞音乐和变文 第五节 教坊和梨园 第六节 音乐文化交流 第七节 乐器、乐曲和乐律 第八节 著名音乐家 第九节 音乐理论著作 第章 宋、元时期第章 教学要求: 了解四大声腔的形成、魏良辅对昆山腔的改革,掌握“新法密率”和《神奇秘谱》的意义,重点掌握京剧的形成和说唱音乐的发展。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明清俗曲 第三节 曲艺音乐的发展 第四节 戏曲音乐的发展 第五节 器乐音乐的发展 第六节 民间歌舞音乐 第七节 明清宫廷音乐 第八节 中外音乐交流 第九节 音乐理论著作和重要曲谱集 第二学期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 第一章 传统音乐的新发展(4学时) 一、戏曲音乐 1.主要介绍梅兰芳等人对京剧艺术发展的贡献,以及评剧、越剧在近代的发展情况 。 2.关于“旧剧改革”的争论 二、说唱音乐:主要介绍京韵大鼓、梨花大鼓、苏州评弹的发展情况。 三、民歌与民间歌舞 四、传统契约:介绍民间社团、广东音乐的发展、江南丝竹的发展以及华彦钧的音乐创作。 第二章 清末民初学堂乐歌的兴起(4学时) 第一节 西洋音乐文化的传人 第二节 早期新音乐的发展 一、学堂乐歌兴起的背景(文化背景、音乐背景) 二、学堂乐歌的产生过程 三、学堂乐歌的主要内容与音乐特点、主要思想、艺术原则 四、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及其贡献(沈心工、李叔同) 第三章“五四”时期的音乐发展状况(6学时) 第一节 音乐教育的发展 一、“五四”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 二、音乐社团的建立情况 三、早期专业音乐机构的建立与发展 第二节 音乐创作 一、萧友梅在专业音乐教育、理论及创作上的贡献。主要作品:《问》、《五四纪念爱国歌》等。 二、赵元任的音乐创作及艺术特点。主要作品:《卖布谣》、《教我如何不想他》、《西洋镜歌》、《海韵》等。 三、刘天华的音乐思想及其在民族器乐方面的贡献。 四、黎锦晖在儿童歌舞音乐方面的贡献。主要作品:《可怜的秋香》、《麻雀与小孩》、《小

文档评论(0)

精品文库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