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02年保健品行业综述 中国的保健品行业从“人参蜂王浆”开始蹒跚起步,到太阳神在中国企业中第一个导入CIS系统,中国的保健品行业创造了太多“营销奇迹”——太阳神集团、交大昂立、长甲集团、养生堂、三株集团、娃哈哈集团、巨人集团、飞龙集团、红桃K集团、太太药业……这些人们耳熟能详的本土著名企业,尽管有的已奄奄一息、有的仍在继续发展,但他们的共同点是——这些企业中的绝大多数企业都依靠保健品完成了原始积累,从而在民族企业发展史上写下了自己的一笔。 然而,时间翻到2002年年末,这个行业是否仍然充满机会?是否仍然让人充满向往?这个行业现状如何,又将向何处发展? 一.冬天里的保健品行业 1.保健品销售额的大幅下滑 保健品行业的冬天来了! 2000年全国保健食品销售额曾经达到500亿元;当时有专家乐观的估计2005年保健品销售额将达到1000亿元。然而令人失望的是,进入2001年后,保健品行业盛极而衰,销售额大幅下降。 太太药业2002年上半年度业绩报告中指出:“2001年中国保健食品销售额较2000年下降43%,并且在2002年上半年,这种滑坡的趋势亦无改变。”而笔者从市场研究机构获得数据表明,2002年前10个月,保健品销售额比去年同期下降约30%。预计2002年全国保健品销售额约在200亿元左右,比2000年巅峰时期的销售额下降了约60%。 2.年度新保健品成功案例的缺失 2002年保健品市场陷入低谷的另一个证据是,本年度并没有产生成功上市的新保健品。 2001年底,太太药业在全国推广调节血脂保健品——汉林清脂,截至2002年6月30日为止,半年内太太投入了3000多万巨资,但迄今为止,汉林清脂仍未能赢得消费者青睐。太太药业在中报中把上半年利润下降的一部分原因,归结到“部分产品处于市场推广期间,销售量尚未能达到预测时的规模”; 2002年上半年,养生堂开始推广其减肥类保健品“减之”,到现在为止“减之”的市场反映仍然非常平淡; 长甲在2001年耗费巨资推广的儿童补充营养类保健品“聪而壮”,在付出数千万元的代价后,已经很难在货架上发现其踪影;而长甲集团唯一的产品“百消丹”今年受销量锐减; 太阳神集团今年推出了女性调节更年期保健产品,植物雌激素“易缓舒”,现在进展异常缓慢; 海王集团耗费巨资推广的“海王金樽”、“海王牛初乳”,据说目的仅是“带动非OTC类产品销售”; 如果连养生堂、太太药业这样历史悠久、具有营销策划能力、资本雄厚的企业都不能获胜,那么年度内没有成功上市的新产品,也就不奇怪了。 二.保健品行业正在发生的变化 1.政府监管持续强化 长期以来保健品行业门槛过低、无序竞争的现实,让政府监管部门加大了对保健品的监管力度。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于2000年启动了保健药品3年整顿工作,明确规定2004年1月1日以后,所有中药保健药品将不允许在市场上流通。截止到2001年12月31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已分别发布了《关于撤销中药保健药品批准文号的公告》(第1、2、3号),公告撤销了1959个中药保健药品的批准文号; 卫生部提高了对新保健食品的审批要求;2000年后卫生部陆续出台了相关政策,将保健食品的报批范围限制在22项功能之中;比提高了产品的报批门槛,拉长了报批期限;新保健品报批越来越困难;据悉,今后保健品将按照药品GMP标准生产; 政府加强了对广告审批的监管;夸大宣传、新闻广告等已经很难操作;保健品广告宣传的环境趋于规范化、严格化; 2.跨国公司加速介入中国市场 尽管中国保健品行业遭遇严冬,但这丝毫没有影响跨国公司、外国财团对中国保健品行业的兴趣。 中国银行金融研究所数据表明:近5年来国外保健品在中国的销量却每年以12%以上的速度增长。截止目前约有400种进口保健食品获得了我国卫生部的批准,并已有25个产品转入境内生产。其中有20多家知名保健品跨国公司通过收购、兼并、租赁等形式,在中国设立了工厂。仅2002年上半年,取得卫食进字批号的进口保健品就有33家,目前还有100多个洋保健品在卫生部等待”食健字”的批号。 跨国公司安利已经在中国市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安利纽崔莱请跳水明星田亮做自己形象代言人,其直销员在中国超过了10万人,年销售额在2000年达到8.5亿元。安利的巨大成功、中国保健品行业的巨大空间,都会持续吸引外资介入中国保健品行业。 3.产品的发展方向 中国保健品起步阶段,很多产品依靠“包治百病”创造了营销奇迹。但现在,保健品正在功能因子明确、作用单一、定位明确方向发展;以补血市场为例:红桃K在农村起步时,是包治百病的产品,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