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水江自然保护区植物研究的论文进展.pdfVIP

白水江自然保护区植物研究的论文进展.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白水江自然保护区植物研究进展 王建宏 白水江保护区位于我国暖温带和亚热带的交汇地带,自然生 态复杂,植物种类繁多,植被垂直分布湿著,种子植物巾有世界广 布属50个,热带亚热带属193个,温带属540个,中国特有属32 个,中国特有种995种,本区特有种14种。 中国种子植物的现代地理分布主要受制于地形条件所引起的 水热分配的差异,我国种子植物最丰富和特有性程度最高的地区 主要集中于北纬200~35。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域,相当于植物区 系分区上的中国一日本森林植物亚区和中国一喜马拉雅森林植物 亚区,白水江保护区位于这一区域的华中区(25047’~33020’、东经 103。30’~1l10507),因此不论是在植物群落的复杂性方面,还是在 植物物种的多样性和特有性方面都是位居全国前列的,被视为中 国植物多样性研究的热点地区,其植被垂直带和物种多样性分布 格局对于研究我国南北植被分异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1.植物研究概况 1.1植被研究 有关白水汀保护区的植被研究可追溯到1974年。当时的甘肃 省珍稀动物资源调查队在调查全省珍稀动物时,对大熊猫分布区 (主要是现在的白水江保护区)及其栖息地植被进行了研究,划分 出了河谷阶地、次生阔叶林带、阔叶林带、针阔混交林带、针叶林 带、高山灌丛草甸6个植被垂直带,并对各植被带的物种组成进行 了描述。1988年邵际兴采用成数抽样和Curtis等的无样方四分法 592 技术,结合对群落生态外貌特点的分析及群落所处海拔高度,首次 划分出了摩天岭北坡(即白水江保护区)的5个森林植被垂直带, 并对各植被带的主要组成物种进行了记述。后来孙国钧(1997)对 植被带又进行了补充,增加了常绿阔叶林带(595米~900米)。2002 年黄华梨将甘肃白水江地区大熊猫食物基地的森林植被群落划分 为5个植被型、18个群系组、35个群系、41个群丛,这是首次较为 系统的划分该区的森林植被。后来栾文举等(2003)应用多样性指 数对白水江保护区次生灌木林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该区次生灌 木林组成成分复杂,种类丰富,无明显的优势种,这是首次以多样 性指数定量研究具有某一特征的植被。 1.2植物区系研究 白水江保护区植物区系研究是在1992--1998年综合科学考 察之后,在基本摸清植物资源的前提下,由兰州大学生物系张国 梁、冯虎元、孙国钧进行的,分析表明该区有种子植物136科813 17科566属1503种,单子叶植物15 科14属36种;双子叶植物1 科133属281种。种子植物中有世界广布属50个,热带、亚热带属 193个,温带属540个,中国特有属32个,中国特有种995种,本 区特有种14种。种子植物区系汇集了中国一日本森林植物区、中 国一喜马拉雅森林植物区、青藏高原植物区三大植物区系成分,具 有温带性质明显、起源古老、地理成分复杂、珍稀濒危植物多的特 点。黄华梨(1999)对白、水江保护区的中国种子植物特有属种进行 了归纳总结,共整理出该区中国种子植物特有属43个,分属于35 科,含57个种及变种,并对特有植物的分布和生活型进行了分析。陈 学林等(2005)对白水江保护区种子植物区系进行了研究,认为该 区种子植物相当丰富,共有野生种子植物166科715属1948种, 统计分析表明:菊科、蔷微科、禾本科等31科是本区系的优势科; 木通科、槭树科、猕猴桃科等12科是本区系的表征科,对各科的分 布区类型和部分科的分布范围的分析结果表明,该区是热带成分 593 与温带成分的交汇和过渡地区。基于3个被子植物分类系统对该 区系的原始科进行分析,显示该区系的起源具有明显的古老性。 1.3珍稀植物研究 1986年石成忠对保护区的珍稀植物进行了研究,记述包括珙 桐在内珍稀植物13科14属14种l变种,并对珙桐的分布进行了 调查,这是关于本区珍稀植物研究的最早记载。基本摸清本区珍稀 植物种类及分布是继综合科学考察之后,张国梁(1993)对甘肃省 珙桐的地理分布及群落组成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甘肃省珙 桐主要分布于文县让水河流域,摩天岭北坡中山地区的刘家坪、店 坝、范坝、碧口等,垂直分布范围在海拔1300米~1900米的常绿、 落叶阔叶混交林中(一般在海拔1500米左右),大都成零星散生, 沿沟谷

文档评论(0)

july7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