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WRF与一维雾模式的辐射雾集合预报个例研究.pdfVIP

基于WRF与一维雾模式的辐射雾集合预报个例研究.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 基于WRF 和一维雾模式的辐射雾集合预报个例研究 滕华超 (山东省气候中心,济南,250031) 摘 要 利用WRF中尺度模式为一维辐射雾模式PAFOG提供扰动场,构建了一个有30个成员的辐射雾集合预报 系统。对2007 年12月13~14日南京地区一次典型辐射雾过程进行了预报效果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在 地面能见度预报及雾层垂直结构预报上均好于实际探空作为初始场的单一预报结果;模式启动时刻对预报 结果有较大影响,由于辐射雾多发生在夜间,且模式需要一定时间达到稳定,本方法中一维模式在 14:00 启动预报效果最好,集合预报成员与实测值的标准差平均值为0.516 km,集合平均值的平均预报绝对误差 为0.287 km。 关键词:辐射雾,数值模拟,集合预报,南京 S2 1 雾过程与方法介绍 1.1 辐射雾过程 2007 年 12 月 12 日白天,江苏、安徽、湖北、湖南及河南等地受冷暖气团交汇影响, 产生降水,为雾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条件。13 日~14 日受冷高压控制,静风;在原降 水区域形成大范围浓雾(图 1)。南京于 13 日 22:00 开始出现雾,14 日凌晨发展为能见度小 于 500 m 的浓雾,江苏省气象台发布大雾黄色预警,大雾持续到上午 10:00以后才逐渐消散。 本文所用数据的观测地点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观测场。 ∗资助课题:国家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GYHY200906012) 作者简介:滕华超(1986—),男,山东荣成人,硕士,研究方向为中小尺度数值模拟,2008thc@. 图 1 2007 年 12 月 14 日08 时(北京时)能见度分布 ∆:能见度低于 50m,·代表能见度介于50m 和 500m 之间,+:能见度介于 500m 和 1000m 之间,实线、断线、短虚线 分别为 500m、1000m、5000m 等值线。* 为观测地点 Fig. 1 Surface visibility distribution at 0800 BJT (Beijing Time) 14 Dec 2007 The symbols of ∆, ·and + denote observed visibility for the ranges of <50 m, 50~500 m, 0.5~1 km, respectively. Contours: solid line at 0.5 km, long dashed at 1 km, short dotted line at 5 km 图 2a 为雾发展过程中观测地点相对湿度时间-高度剖面图,阴影部分(RH95%)表示雾 区;图 2b 为观测地点 13~14日 2 m高度上能见度、气温及风速随时间变化图,13日 17:00 以后随着地面辐射降温作用增强,地面气温降温率达到 1.8 ℃/h,风速迅速降低至 0.2 m/s, 地面相对湿度开始增大;22:00 能见度降至 1000 m 附近,风速进一步减小。随着地面辐射 降温过程的继续,14日 01:00~03:40能见度维持在 500~600 m。随后气温继续降低的同时, 能见度迅速下降,在 6:00~10:00 为能见度低于 50 m 的强浓雾;日出以后在太阳辐射的作 用下,气温、风速明显增大,能见度升至 1000 m 以上,雾体消散。杨军等(2010)对此次雾 过程的生消机制进行了详细地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雾过程首先由地面辐射冷却形成贴地雾 层,而后在低空冷平流的作用下形成低云。发展过程中近地雾层不断抬升,低云不断向下发 展,近地层雾体爆发性发展后上下雾体贯通形成深厚雾层。 800 2.0 )

文档评论(0)

cxmckat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