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人传统和谐的社会心理
基础及其嬗变
翟学伟
中国人社会心理与行为模式的建立一直存在着不同的视角、层面、侧面
和理解。比如从人文研究角度看,有钱穆的“和合”理论①,林语堂的
“面、命、恩阴性三位一体模式”②,梁漱溟的“伦理本位”③,杨联隍的作为
中国社会关系的基础的“报”④及李泽厚近来提出的“实用理性与乐感文
化”⑤等。不同的层面或侧面上的观点则存在着诸多争论,例如“义利之
辨”、“集体主义和个体主义”⑥、“普遍主义和特殊主义”⑦、“凝聚力和窝里
斗”⑧、“公心与私心”⑨等。而从跨文化角度看,又有中国人与西方人的比
较研究,诸如费孝通的“差序格局”对应“团体格局”⑩,本尼迪克特的
“耻感文化”对应“罪感文化”⑩,许娘光的“情境中心”对应“个人中
①钱穆:《中国人的性格》,从中国历史来看中国民族性及中国文化》,香港:中文大学出版
社,1979,第21—45页。
②林语堂:中国人》,学林出版社,1994,第199页。
③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第94页。
④杨联隍:《报:中国社会关系的一个基础》,载刘梦溪主编《中国现代学术经典·洪业杨联
隆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第861—881页。
⑤李泽厚:《实用理性与乐感文化》,三联书店,2005,第3—115页。
⑥详见翟学伟:中国人在社会行为取向上的抉择》,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5年冬季卷。
⑦详见翟学伟:特殊主义抑或普遍主义:中国人行为模式研究的视角转换》,待发表。
⑧详见翟学伟:《内聚抑或内耗:中国人群体意识新论》,《社会心理研究》1991年第4期。
⑨详见刘泽华、张荣明等:公私观念与中国社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⑩费孝通:(乡土中国》,三联书店,1985,第24页。
⑧本尼迪克特:《菊与刀》,商务印书馆,1994,第155页。
◇社会学视角下的和谐社会
心”①,利维(Marion
J.Levy)的“家族取向”对应“个人取向”②等提法。
也许是因为中国人心理与行为自身的复杂性或上述研究还不太具有社会科学
研究的特征,80年代以来,台湾和香港的有关学者在推动社会学与行为科学
本土化之际参照前人的研究成果,一方面对原有的理论进行整合,另一方面
开始对本土概念进行理论和实证的研究,并建立了一些复杂却又可以操作的
模型。前者如杨国枢的“社会取向”③,该取向整合了家族取向、关系取向、
权威取向和他人取向;而何友晖的“关系取向”④及杨中芳的“大我优先”⑤
等模型的提出也同样出于对前人众多观点的归纳和提炼。至于后者,黄光国
建立的具体而复杂的“人情与面子模型”⑥似乎在学术界有较大的影响,同
时也遭到了不少批评。我个人从90年代以来也从不同的层次、侧面对中国
人的心理与行为提出过若干种模式⑦等。从总体上来看,虽然上述种种概念
和模式多少都能从某一方面构成对中国人复杂心理与行为的解释,但更多的
情况却是,它们要么相互抵触,要么就在解释上偏执一端,以致很难合理地
拼接成一幅关于中国人社会行为的完整图式。
当然这也不是说这些不同的模式没有共同之处。从上面列举的理论中
我们可以发现,大凡涉及中国人心理与行为的概念、模型、理论,似乎都
表明建立中国人社会行为模型的重中之重是其“社会纽带的建立方式”
(关系运作),而非个人(人格)或社会(组织)方向上的研究。因此,
我首先可以确定我的研究取向仍然是这一理路。而这一理路的展开就学科
建设,尤其是就中国社会心理学的建设而言,将意味着本土的社会心理学
建构,而非因受西方某一学科影响而产生的心理学取向的(对人格模式)
或社会学取向的(社会文化模式的)建构。至于后两种模型在中国人身上
and Oiltwoculturesandtheir
① FrancisL.K.Hsu.Americans York:
Chinese:Reflections people,New
Garden
Citypress.1970.
②利维:《中日现代化诸因素的比较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