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述和氏璧的历史文化地位及其
地质旅游文化价值
王善国
(湖北省南漳县政府办公室441500)
摘要价值连城、中外阐名的和氏璧产于荆山地区湖北南漳县巡检镇玉印岩。上古时代卞和得玉后,
曾两次献与楚王,而遭刖足之祸。终被楚文王所识,遂命日“和氏璧”。秦统一六国后,定为传国玺,从
此视为封建皇权的最高象征,演义了离奇古怪的争夺璧玉的战斗(战争),终因其失传而成千古之谜。
今湖北南漳县巡检镇金镶玉印岩保存有大量的遗迹、遗物和古碑刻,荆山一带流传着—F和献玉”的许
多故事传说,“和氏璧…玉印…金镶…玉玺”已成为知名品牌。
关键词荆山南漳县和氏璧玉印岩卞和
和氏璧以其产地、质料、真伪和下落而引发了千秋风波,铸造了今古传奇。一块璧玉何以招致
了扑朔迷离的神异故事,改变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轨迹,这是令它的发现者——据说是楚国荆山一
名普普通通石匠(亦说为樵夫)所始料不及的。同时,也令历代封建帝王费尽心机,绞尽脑汁,挖
空心思地据璧玉为已有,并视为封建皇权的最高象征,演义出了离奇古怪的争夺璧玉的战斗(战
争)。这在古今中外的文物珍宝流传中是绝无仅有的。南漳县作为荆楚文化发祥地、和氏璧的故乡,
和氏璧可以充实荆楚文化内涵,弘扬民族传统文明,开阔搭客视野,丰富精神生活,提高南漳县旅
游知名度,加快“湖北南漳水镜湖地质公园”建设步伐。
1 和氏璧的历史演变
据说,楚人卞和在今荆山玉印岩(今湖北省南漳县巡检镇)对面的凤凰台掘得一块“玉璞”(又
名“石包玉”),即自信是块“宝玉”,先献与楚王,宫廷“玉工”(玉尹)以为“非玉”(石也),只
是块普通石头,以欺君之罪(言诳)强加其刖刑,断其左足,后又遭楚武王之拒,断其右足。至楚文
王继位后(约公元前684年至公元前681年,即楚文王六年至九年),他又抱璞哭于荆山中,三日三
夜,泪尽血出,文王使人问其故,日:“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卞和日:“吾非悲刖也,
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文王使玉工“理璞”(剖玉加工),果得宝
玉,由是日和氏之璧,后人遂称为“和氏璧”(因产于荆山,后人又称“荆山玉”)(亦说璧平圆形,
正中有孔,既可作礼器,也可作装饰品),并封卞和为零用侯(亦作“陵阳侯”)。世,人有诗赞日:“荆
山璞玉堪国宝,卞氏爱国刑祸遭;厉武无知恨千古,慧眼文王万户晓”。据传说,楚将昭阳灭越败魏,
功大,楚文王以璧赏之,后昭阳在一次宴会中失玉。赵惠文王十六年,内侍谬贤一日遇外客求售白璧
于市,便以五金买之。当时楚之玉工赴魏谋生做玉工活,谬贤以璧示楚之玉工,玉工大惊日:“此真
‘和氏璧’也!楚将昭阳正悬千金之赏求购此璧,今日竟落于君手,此璧为无价之宝,须细珍藏,不
可轻视于人”。赵惠文王知之,以隐宝欺君,便伪装狩猎过谬贤家门,抄其家强取之。秦昭襄王获悉,
322
假以十五城换璧。赵王迫于淫威而无奈,只得派蔺相如怀璧使秦,相如不辱使命,设计演出了惊心动
魄的“完璧归赵”一幕(约公元前283年或282年,即周赧王三十二年或三十三年)。因而,和氏璧
又被称为“连城璧”。事隔50多年后,秦灭赵(公元前228年。秦王政十九年年),和氏璧又落人秦
国。秦统一六国后,命廷尉李斯(后来才当丞相)琢磨和氏璧,史载方四寸,上勾交五龙,作为皇帝
之玺(国印,玉印)。象征至高无上的皇权,刻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一说为“吴天之命,皇
帝寿昌”)八个鸟虫形篆字刻在璧上,并想代代相传,因此称为“传国玺”。秦始皇暴死沙丘后,赵高
利用和氏璧篡权。公元前206年,刘邦率军入成阳,秦子婴献玺,计214年。西汉末年,王莽篡政
(公元8年),小皇帝(孺子)刘婴仅两岁,玺由汉孝元太后代管。莽命弟王舜进长乐宫索玺,太后怒
斥,将璧“投之地”,被摔坏一角,经黄金镶补,从此留下瑕痕(玉印岩所在地——今南漳县巡检镇
金镶坪原叫卞家庄,名称即来源于此)。汉光武帝中兴,玺归刘秀。东汉末年,十常侍作乱,汉少帝
夜出北宫避乱,仓惶逃跑间忘带传国玺,返宫后传国玺已下落不明……此后,和氏璧在东汉、三国、
魏、晋、南北朝、隋、唐各代皇室和农民起义军中辗转相传,计1640余年。令人遗憾的是,它于五代
时突然失踪。后唐废帝李从珂时,北京留守石敬瑭勾结契丹人耶律德光攻打洛阳,李从珂带传国玺同
刘皇后登玄武楼白焚,自此(公元936年)和氏璧查无下落。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后。仅获后
周两方宝印,未见传国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