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诗词及对联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docVIP

浅谈诗词及对联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诗词及对联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众所周知,中学历史教材由于受篇幅和课时的限制,对历史的叙述基本上是提纲式。呈现给学生的是枯燥的历史知识要点和抽象历史结论,对相关历史进行形象生动的叙述却比较缺乏。然而,对中学生来说,那些形象生动的感性印象却是形成较为深刻的理性认识的基础,因而它也是学生能否较好掌握历史知识和领会历史结论的重要因素。所以,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有必要选择一些历史问题进行绘声绘色地展开教学。但是,教材所提供的材料有限,此时,教师就应该选择一些课外资料进行补充来展开教学。笔者在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在历史教学中切人诗词和对联不失为新课程背景下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的有益尝试。本文是笔者对将诗词及对联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应用的一些尝试和总结,希望与各位同行一起探讨。   一、将诗词与对联引入历史课堂教学可以深化并拓展历史知识   虽然新课程改革后教材增添了不少历史插图以及相关的知识链接,但由于受篇幅和课时的限制,我们的教材仍然是比较枯燥的历史知识要点和抽象历史结论的总结。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调动,对历史知识的掌握也就只能局限于教材所述,因而很难使学生深化并拓展历史知识。但如果我们在课堂教学时以教材为基础,通过引入一些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诗词或对联,利用它们语育简洁犀利,晓畅易解、篇幅长短适中,形式喜闻乐见、刻画历史人物惟妙惟肖,记录历史事件栩栩如生,描绘历史遗存活灵活现的特点,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较好地满足课堂教学的需要,为学生提供特定问题及相关问题或背景的丰富鲜活的形象,有益于拓展学生对历史问题的认识。   如:在讲述秦朝焚书坑儒时,我们可以引入晚唐诗人章碣的《焚书坑》(竹帛烟销帝业墟,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原来刘项不读书。)、元代萧立之《咏秦》(燔经初意欲民愚,民果俱愚国未墟。无奈有人愚不得,夜思黄石读兵书。)等。   在讲述中日甲午战争内容时,可以引用对联:“今日到南苑。明日到北海,何日再到古长安?叹黎民膏血全枯,只为一人歌庆有;五十割琉球,六十割台湾。而今又割东三省!痛赤县邦圻益蹙,每逢万寿祝疆无。”   讲述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果实的内容时,可以引用对联:“卖康梁而宠幸位,抚山东、督保定、直人内阁,数十年顶天立地,居然豪杰,谁不说龙腾沧海;抗孙黄以做总统,先临时、后正式、旋改国号,一片心称皇呼帝,忽焉取消,我也笑鳌入紫泥。”   通过对这些引用的古诗词或对联的讲解,既调动了课堂气氛,又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人物及现象或背景的认识,收到启迪学生进行理论思维和认识历史发展的深层次问题的效果。   二、将诗词与对联引入历史课堂教学可以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由于诗词或对联的作者在所处时代、人生经历、价值取向、审美心理、文化层次诸多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因而他们看待历史问题、人物、事件的角度不尽相同,评判标准各异,自然其作出的结论也是丰富多样的。这在评价同一历史人物、事件、制度上表现的更为突出。   如:在对隋朝开凿大运河的评价时,可以引用唐代皮日休的《汴河怀古》(“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为多”);胡曾的《汴水》(“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宋代诗人李敬方的《汴河直进船》(“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膏脂是此河。”)   在评价一代伟人邓小平时,可以引用对联:“创立广西,抗战太行,挥师大别,鏖兵淮海,打过长江,解放川滇,忆雄才大略,功勋赫赫开新国;三中指路,双番远景,百载蓝图,几卷文章,坚持二点,构思两制,将璧合珠还,哀乐声声送伟人。”   在教学中将这类古诗词或对联作为素材,让学生依据自己所学的知识,对各种不同的观点或结论进行独立的思考,分析、鉴别、评价,从而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史料的能力,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促进学生学会从整体上、多角度、全方位的认识历史,进而实现其历史思维能力的提高。同时,学生在现有的知识积累上,在前人观点的启发下,借鉴前人思考历史的角度,摹拟前人分析历史的方法,将更容易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提出自己对某些问题新的认识,使自身的创新精神得到发展。   三、将诗词与对联引入历史课堂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诗词或对联作为文学作品,散发着浓郁的人文气息,不仅渗透着作者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历史观,而且又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博大精深的中国哲学思想。所以,将古诗词与对联引入历史课堂教学有助于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熏陶。   如:在讲述鸦片战争期间中国军民抗英斗争有关内容时,可以引用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讲述中国古代文学艺术时,可以引用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李白的“天生我才必有用

文档评论(0)

过河的卒子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