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伤寒论》炙甘草汤的通脉养心丸方义研究.pdfVIP

基于《伤寒论》炙甘草汤的通脉养心丸方义研究.pdf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钟景学术研究·方药阐析 基于《伤寒论》炙甘草汤的通脉养心丸方义研究 张国骏¨杨瑾2张涛1姜丁荣1张丽丽1 摘要:通脉养心丸是以《伤寒论》炙甘草汤为基础,进行加减变化,由天津乐仁堂制药厂生产 的中成药,目前广泛应用于以心悸、心律不齐为主要表现的心脏疾病的治疗。本文从《伤寒论》炙 甘草汤方义研究出发,结合《医学启源》生脉散、《温病条辨》复脉汤类方治法,对通脉养心丸的药 物加减原则进行探讨。分析方义内容,总结其功用为“通阳复脉,益气养阴”。 关键词:炙甘草汤;通脉养心丸 通脉养心丸是以张仲景《伤寒论》“炙甘草汤”为底方,由天津名老中医董晓初于1965年改造为 医院制剂,后又经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病专家阮士怡教授迸一步研究完善,形成目 前11味中药(炙甘草、党参、生地黄、桂枝、阿胶、麦冬、大枣、醋龟甲、五味子、制何首乌、鸡 血藤)的精当配伍,用于心系疾病的治疗。上世纪70年代由天津市乐仁堂制药厂改进生产工艺和剂 型,实现了工业化生产。本文将从《伤寒论》炙甘草汤方义为基础,结合《医学启源》生脉散,《温 病条辨》加减复脉汤、三甲复脉汤、大定风珠等,对通脉养心丸的方义进行探讨研究。 1《伤寒论》炙甘草汤方义研究概况 炙甘草汤又名复脉汤,是历代医家临床治疗心悸、胸痹、心痛等心系疾病的重要方剂。《伤寒 论》第177条“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将炙甘草汤的主治证候已经明示无疑,然而 对于该方的功用、君药配伍等问题,无论伤寒学家内部还是方剂学者、临床医家一直存在以下几种 不同的观点: 1.1补阴为主的方剂。清·柯琴《伤寒来苏集-伤寒附翼》指出本方以“生地为君、麦冬为臣、炙甘 草为佐,大剂以峻补真阴,开来学之滋阴一路也。”清·田宗汉《医寄伏阴论》也认为本方是“滋阴之 祖方”。 1.2补血为主的方剂。以清·唐容川为代表的一派医家认为炙甘草汤是“补血之大剂”。周凤梧《实 用方剂学》也将此方归入“补血剂”范畴。 1.3气血双补的方剂。以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为代表,认为炙甘草汤的功效当为气血双补, “益虚补血气而复脉”。 1.4阴阳并补的方剂。清代医家尤在泾《伤寒贯珠集》指出炙甘草汤是“扩建中之制,为阴阳并 调之法”。此外,冉雪峰《冉注伤寒论》认为炙甘草汤内“隐括有桂枝甘草汤、桂枝去芍药汤”,而桂 枝甘草汤则是“辛甘化阳,乃化生阳气之良剂”。 目前,高等中医药院校广泛使用的第7版统编教材,将炙甘草汤归入补益剂“气血双补”一节,指 出其功用为“益气滋阴,通阳复脉。同套教材《伤寒学》则认为炙甘草汤的功用在于“通阳复脉,滋 阴养血”。王庆国教授主编的《伤寒论讲义》中亦持此观点。这样,可以清晰发现伤寒学者对于炙甘 ·第一作者:张国骏,男,教授,E—mail:zgjl3022290428@163.com。 全国第二十次仲景学说学术年会论文集 草汤的功用更倾向于通阳复脉为主,兼有滋阴养血;而方剂学者则更加看重“益气养阴”。分歧的产 生,笔者认为与后世本草演变及温病学产生所带来的理论变化有关。 2《温病条辨》复脉汤类方对炙甘草汤方义的发挥 《温病条辨》作为继《伤寒论》后在外感热病领域理论与临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吴鞠通在 《伤寒论》炙甘草汤基础上创制的加减复脉汤、一甲复脉汤等系类方剂,直接影响了现代医家对于 炙甘草汤的认识。其中,加减复脉汤最具代表意义。《温病条辨》言:‘温邪久羁中焦,阳明阳土, 未有不克少阴癸水者,或已下而阴伤,或未下而阴竭。若实证居多,正气未至溃败,脉来沉实有力, 尚可假手于一下,即《伤寒论》中急下以存津液之谓。若中无结粪,邪热少而虚热多,其人脉必虚, 手足心主里,其热必甚于手足背之主表也。若再下其热,是竭其津而速之死也。故以复脉汤复其津 液,阴复则阳留,庶可不至于死也。去参、桂、姜、枣之补阳,加白芍收三阴之阴,故云加减复脉 汤。在仲景当日,治伤于寒者之结代,自有取于参、桂、姜、枣,复脉中之阳;今治伤于温者之阳 亢阴竭,不得再补其阳也”。此段文字能清晰看出,吴鞠通将炙甘草汤药物分为:生地黄、麦冬、麻 仁、阿胶滋阴复津的一类,参、桂、姜、枣补阳的一类:温邪伤及肾阴,治以加减复脉汤养阴复液, 阴复阳留,为求单刀直入,故去补阳药物。由于,《伤寒论》炙甘草汤组成中,生地黄一斤,麦冬半 升,麻仁半升,阿胶二两均用量较大,后世医家也认为炙甘草汤滋阴复液作用为主了。

文档评论(0)

gubeiren_00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