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西南地区民族文化地两个重要理论评述.pdfVIP

研究西南地区民族文化地两个重要理论评述.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民族文化理论与实践 嬲溯瀚蹴猫戮糍缓籀嘲糍绻鳓霸缓麟缮 研究西南地区民族文化的两个重要理论评述 蒋立松 在传统的西南民族研究中,所指西南主要指川、渝、滇、黔这一区域。 该区域内聚居着汉族、壮族、彝族、苗族、瑶族、回族、藏族、白族、哈尼族、 土家族、傣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羌族、景颇族、布依族、侗族、 水族、仫佬族、布朗族、毛南族、普米族、怒族、独龙族、阿昌族、德昂族、基 诺族、蒙古族等30多个民族。是全国世居民族最多的地区,而且各民族 内部支系之复杂,在全国恐怕也无出其右者。这些民族中,既有人数比较 多的“大”民族,如汉族、彝族、苗族等;也有人口极少的“小”民族,如怒族、 基诺族等。有些民族还属于跨境民族。①从经济文化类型的角度划分, 西南民族大体可分为山地民族、坝区民族、水滨民族等,传统上所操持的 生计方式大体有游牧、游耕、农耕等类型。各民族之间由于文化的多样性 所导致的相互交往的密切性与复杂性是可想而知的。对于民族文化进行 理论上的研究和阐释有很多的切入点和方法,所依据的理论也很复杂,笔 者力图对于经济文化类型的理论和文化相对论进行评述,从而提出笔者 对于西南地区多元的民族文化的理解,不妥之处,敬祈指正。 ①例如,云南的少数民族中有15个与居住在国境外居民同属于一个民族,彼此有着千丝 万缕的联系。由于历史的原因。云南有15个少数民族在东南亚各国均有分布,虽然在境外称谓 不尽相同.但园共同历史渊源、语言和文化习俗,自古以来关系密切,乃至有通婚、互市、过耕的 关系。据不完全统计,云南这15个少数民族及克木人与境外居民同属一族的共达2700万人。 如与壮族同属一族,在越南分别称为“岱族”、“依族”的有140万人;傣族在东南亚分别称“泰族” (越南,泰国)、“佬族”(老挝)和“掸族”.约2400万人;布依族,在越南分别称“布依族”、。都依族”、 。布那族”、“热依族”。共2.9万人;苗族在东南亚有66.7万人;瑶族有24.4万人;哈尼族在东南亚 分别称“阿卡”(泰国)、“高族”(缅甸)等。有13万人;傈僳族在东南亚有5.5万人,拉祜族有7.13 万人;阿昌族在缅甸称为“迈达族”,约有3—4万人;怒族在缅甸约有l万多人;景颇族在缅甸称 “克钦族”.有56万人;独龙族约有100人;德昂族在缅甸约有10万人;佤族在老、缅、泰3国,约有 10万人;布朗族在老、缅等国约有数千人。此外,西双版纳的克木人虽只有2500人.但在东南亚 分布广泛,有40万人左右(此据云南省社科院王树五、郭大烈等,笔者注)。 ··-——392·--—— 第四部分民族地域文化与历史文化 一、经济文化类型与西南地区的 民族文化及民族关系 人类的活动总是在一定的地域空间范围内进行的,因此,人类活动总 会反映一定的地域空间的自然生态特征。民族文化是一种特定的社会现 象,民族文化本身以及不同文化之间的关系也不可能超越自然生态环境 的影响。例如,在历史上,北方游牧民族与农业民族之间的关系就十分明 显地受到了农业地区和草原牧区不同的自然生态的影响。西南地区的自 然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和层次性特征十分明显,山地特征突出,是一个特定 的山地生态类型。 20世纪50年代初,苏联民族学家托尔斯托夫(C.n.R)刀懈)、列 理论。按照这一理论,经济文化类型是指“一定的经济与文化特点的综合 体,它在历史上形成于处在相似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并居住在同样自然 地理条件下的不同民族中”。①经济文化类型理论主要是为了探究社会 经济发展水平大致相同的不同民族在文化方面出现异同的原因。在民族 文化的表现上,有许多操不同语言的民族在文化上十分相似,相反,有许 多操亲属语言的民族却在文化上大不相同。这种相似和差异性不可一律 按照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来解释。经济文化类型理论综合了自然地理条件 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对于民族文化的共同影响。1958年中国学者林耀华 和切博克萨罗夫(H.H.qe60蹦tpoB)合写了长篇论文《中国的经济文化类 型》,将中国的经济文化类型划分为三组。②可惜的是,这一理论在中国 的发展却因随后的政治运动而中断了几十年。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 的民族学研究得到了恢复。中国学者重新对于经济文化类型理论的研 究,并在中国发展了这一理论。笔者认为,其中最重要的研究成果之一, ①[苏】切博克萨罗夫(H.H.tI舒脚B)

文档评论(0)

youyang9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