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咸衰世的布衣诗人--沈世良其人其诗探析.pdfVIP

道咸衰世的布衣诗人--沈世良其人其诗探析.pdf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道咸衰世的布衣诗人 ——沈世良其人其诗探析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国语言文化学院 左岩 摘要:沈世良处在道成之际的广州,严峻的现实和艰难的处境使得他在诗中把个人命运和 国家命运、历史兴衰紧密结合在一起,蕴含着深沉雄厚的历史涵量和苍凉沉郁的个人情感: 沈世良“诗缜密以栗”的特征与“重复一渲染”的运思方式紧密相关,其诗最大可能地扩张 诗歌所能表现的情感深度,具有诗歌革新意义:他身处于社会文化新旧交替的初始阶段,不 仅对“岭南诗派”的发展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还对整个中国近代文学具有一定的典型 意义。 关键词:沈世良:审美特质;“缜密以栗”:岭南诗派;《小祗陀庵诗钞》 沈世良(1823,~1860),字伯眉,先世浙江山阴人,居粤久占籍广东番禺。尝从张维屏 问学,一度用心于八股制艺,因兵火连天,乡试不第,以贡生终老。咸丰八年(1858)被举 为学海堂学长。成丰九年(1859)入赀为教官,选授韶州府学训导,未赴任即辞世,卒年三 十八岁。沈世良生前有诗四卷,去世后遗稿经友人郑献甫选定后刊成小祗陀庵诗钞》④, 存诗三百四十九首。另著有楞华室词钞》二卷,辑有倪高士年谱》、粤东词钞》(与许 玉彬合辑)。 沈世良一生虽然只活了短短的三十八年,但博得岭南诗坛的极高赞誉。沈世良逝世后, 他的至交故友对其天纵英才,天不假年深表痛惜,多集于小祗陀庵诗钞》的题辞、题诗中。 郑献甫称沈世良:“如骐骥之行,过都历块而不能崖其所至也:如鸿鹄之举,翔云翱风而不 能测其所之也。乃孔雀方张,自顾其尾;春蚕未卧,遂剪其丝。文人如王子安,诗人如李长 吉。修文天上,古有例矣;埋忧地下,今无憾焉!”圆谭莹称:“大雅沦亡日,胡为失此人? 穷官仗全福,冷署老闲身。交谊弥恩旧,才华殆绝伦。乱离无涕泪,缘汝恸沾巾!”印汪琮称: “不遣斯人死,清寒已可哀。哀儒才苜蓿,营魄遽蒿莱。传世期文苑,论交忆酒杯。祗陀庵 畔路,绿黯半弓苔。”④尽管诸家论及逝者,总是毫不吝惜溢美之词。但他们多为享誉岭南的 学者,赞语背后往往独具慧眼。由此可见,沈世良是晚清岭南诗坛的佼佼者,有必要对其人 其诗作深入分析。 ①郑献甫‘小袄陀庵诗钞序。‘小祗陀庵诗钞卷首。同治元年刊本. ②郑献甫‘小祗陀庵诗钞序’。 ③谭莹‘小_{氏陀庵诗钞题诗)之一,‘小祗陀庵诗钞卷首. ④汪璩‘小祗陀庵诗钞题诗。‘小祗陀庵诗钞卷首. 962 一、。今古横胸供洒涕,干戈何地置浮生一 ‘小祗陀庵诗钞》中诗作大体按照创作时间排列,但也有若干首顺序颠倒。第三首题为 天文十咏和张南山先生》,而张维屏诗‘天文十咏》见于‘松心诗集》∞“癸集草堂集卷一”, (松心诗集)总目》称卷一:“癸集草堂集丁未正月至”,可见张诗天文十咏》盖作 于道光二十七年(1847),故沈世良的天文十咏和张南山先生》应不远于此时;小祗陀庵 诗钞》最后一首为‘寄芙生即和其春闺见怀韵四首》,作于咸丰九年(1859)即沈世良逝世 前夕圆。由此推断,小祗陀庵诗钞》所收诗作的创作时间人概在道光二十七年(1847)至咸 丰九年(1859)间,记录了沈世良二十五岁至三十七岁的心路历程。而这十二年,对于晚清 中国是极为重要的一页,太平天国运动和第二次鸦片战争接踵而至,正是清朝迅速走向衰亡 的开始。 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末至五十年代初的两广地区,天地会先后发动多次大规模的武装起 事,被统治者称为“群盗如毛”的“盗雁之都”。沈世良“病起捐纳校官,久不得选,家计 日蹙,出而谋食”@,“客游潮州、嘉虑州、肇庆、东莞,登览名胜,皆有诗”回,所到之处 皆起义频发地区。客游归来后,沈世良过着平淡而清寒的日子。咸丰元年(1851)太平天国 金田村起义,咸丰三年(1853)定都天京。在太平天国起义的影响下,广东天地会的活动再 次高涨。咸丰四年(1854)夏,广东各路起义军数十万,聚合船只数千,开始联合围攻广州 城。咸丰四年(1854)三.月间沈世良携家避兵广州城外西郊@。咸丰五年(1855)初,围 攻广州的起义军逐渐解围,分头向西、向北转移。咸丰六年(1856)九月,英舰炮轰虎门, 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接着,英军炮轰广州城,并一度攻入内城,沈世良移家至城外的西关。 英军来势汹汹,咸丰七年(1857)沈家被迫再次挈家避地其师黎方流的老家顺德吕教乡。这 种经历,使得沈世良成为晚清厂“东历史人事变的目击者和社会变迁的见证人。 沈世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hnlhfdc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