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仁政思想之管窥——以“背法匿父”为例.pdfVIP

孟子仁政思想之管窥——以“背法匿父”为例.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儒家思想与社会治理 孟子仁政思想之管窥——以“背法匿父“为例 巴文泽 (许昌学院社科部,河南许昌461000) 【摘 要】孟子喜欢用事例来论证他的观点,通过对他所讲述的事例,可以体会他的思想。 本文通过“背法匿父“事例的解读,分析了孟子仁政的一些特点:为政者要正己正人、士人 从道不从君、事亲原则至上等,也分析了孟子”背法匿父“所造成的弊端,反对将事亲原则 绝对化。 【关键词】背法匿父、正己正人、士人人格、事亲原则 在孔子明确提出“为政以德”的思想后,德治就成为儒家治国的基本理念。孟子在孔子 的“为政以德”的基础上,发展出“仁政”学说。孔子说“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於行事 之深切著明也”1,孔子认为用事例来阐述自己的观点,比用语言阐述更有说服力,孟子也 喜欢用事例来论证自己的观点,从他讲述的一些事例中,我们也可以体会到孟子思想的特色。 通过孟子所讲的“背法匿父“,可以管窥孟子仁政思想的特点。 . 在《孟子·尽心上》中记述:桃应问日:“舜为天子,皋陶为士,瞽瞍杀人,则如之何?” 孟子日:“执之而已矣。“‘然则舜不禁与?”日:“夫舜恶得而禁之?夫有所受之也。”“然则 舜如之何?”日:“舜视弃天下犹弃敝躜也。窃负而逃,遵海滨而处,终身诉然,乐而忘天 下。”桃应是孟子的弟子,他问道:如果舜做天子,皋陶做司法官,而他的父亲瞽叟杀人, 舜会怎么做?孟子回答道:“让皋陶逮捕瞽叟。”桃应继续问道:“难道舜不阻止皋陶吗?” 孟子回答道:“怎么会阻止呢,皋陶是按照法律办事的。”桃应继续问道:“那舜会怎么办呢?” 孟子回答到:“他会像扔破草鞋一样放弃天子之位,想办法偷出他的父亲瞽叟,背着他在海 边隐居起来,终身快乐,忘记天下。” 桃应作为为孟子的弟子2,对他的老师的思想非常熟悉,所以提出这样一个可能发生的 二难选择,来考验孟子,而孟子的回答,也集中表现了他的仁政思想。舜是《孟子》中出现 最多的圣人之一3,对于舜的事迹,孟子非常熟悉,是孟子仁政的典范,也是他论证仁政的 有效证据。皋陶是舜和禹是的贤臣,主持刑罚事务,能做到公平公正,故而舜对皋陶说道: “皋陶,蛮夷猾夏,寇贼奸宄。汝作士,五刑有服,五服三就。五流有宅,五宅三居。惟明 克允!川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舜任命皋陶来掌管刑狱诉讼,要他做到明察案情,判罚公正 l‘史记·太史公自序》 2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359页。 3在《孟子》中,舜出现过117次. 4‘尚书·尧典 27 国际儒学论坛-2010 合理。这是既是舜对皋陶的信任,也是对他能力的肯定与赞赏。同样,皋陶也得到了禹的称 赞:“皋陶,惟兹臣庶,罔或干予正。汝作士,明于五刑,以弼五教。期于予治,刑期于无 刑,民协于中,时乃功,懋哉。川大禹称赞在皋陶你掌管刑狱诉讼之后,明于五刑,辅成五 教,以刑达到无刑,群臣和百姓合于中道,使天下达到了大治。在孟子》中,皋陶也是以 贤臣的身份出现,“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皋陶为己忧”,孟子把皋陶看做和舜、 禹一样的圣人。而瞽叟是舜的父亲,则是一个恶棍,据《史记》记载,瞽叟多次想置舜于死 地3,在{:孟子·万章上》中也提及此事:“父母使舜完廪,捐阶,瞽瞍焚廪。使浚井,出, 从而拚之。”瞽叟让舜修粮仓,等他爬上屋顶却抽调梯子,并放火烧了粮仓;又让舜去挖井, 却用土填了井。所以桃应以瞽叟杀人为假设,孟子也默认了这种可能性,否则,孟子会断然 否认,如万章问:“人有言‘伊尹以割烹要汤’,有诸?”孟子日:“否,不然。”4有人说伊 尹厨师有意接近商汤来求得官职,是这样吗?”孟子断然否觉。再如,万章问日:“人有言 ‘至於禹而德衰,不传於贤而传於子’,有诸?”孟子日:“否,不然也。¨有人说“道德到 了禹的时候就衰微了,天下不传给贤人而传给了子孙”,对此孟子也毫不犹豫的否定了。所 以对于瞽叟杀人这个假设,孟子也默认这种事情发生的可能。 瞽叟杀人,依法应当受到惩罚,因为在舜时,天子是还不是世袭,而是“禅让”,所以 舜虽为天子,但其父亲仍然是平民,杀人则当受法律制裁。根据《左传》的记载,“杀人不 忌为贼。一…贼,杀。’皋陶之刑也。”6根据皋陶的刑律,擅自杀人所犯的罪行叫贼,是要 被

文档评论(0)

bhl057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