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中九三第一人——记著名地质学家丁道衡.pdfVIP

黔中九三第一人——记著名地质学家丁道衡.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2· 近代她学在贵嫂·上篇深切的怀念 黔中九三第一人 ——记著名地质学家丁道衡 董国权 (九三学社贵州省委员会) 丁道衡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地质学家和社会活动家,是一位爱国民主人士,也是我省第一 位加入九三学社的社员。 丁道衡(1899--1955),字仲良,贵州省织金县文城区人。生于贵阳北书院,幼随父母由江西萍乡迁 武汉,后到贵阳。幼年受庭训,人私塾,习四书五经。十七岁考入贵阳模范中学,天资聪慧,勤奋读书。 成绩始终名歹lj前茅。1919年中学毕业,立志继续深造,曾两次逃婚,都被家人追回,最后还是逃出家门, 到北京考取北京大学预科。在北京求学期间,生活较艰苦,除了靠微薄的奖学金外,他设法当家庭教师, 勤工俭学,坚持学业,1926年终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并留校任教,钻研地史和古生物。 翌年五月参加由北大教授徐炳昶、黄文弼,清华大学教授袁复札等和瑞典科学家斯文·赫定联合组织的 西北科学考察团,对内蒙古、宁夏、甘肃、青海、新疆等地约400万平方公里区域内的高山、盆地、沙漠、戈 壁、丘陵、河流、湖泊等自然地理状况,进行考察。历时三年余,行程达万里,历尽艰辛,冒着生命危险。 在那荒芜人烟的处女地。攀登高山,涉足大漠戈壁间,终于在西北高原发现了丰富的宝藏,揭开了奥秘。 以实际行动和卓越的成绩,展现了一代爱国知识分子的潜力。 从西北回来,丁道衡发表了“新疆矿产志略”,“蒙新探险生涯”等多篇文章。在著名的“绥远白云鄂 博铁矿报告”中首次发现内蒙大铁矿。当时在报告中指出“本区铁矿,就其外形而论,成分很高.蕴藏量 大,全矿皆为铁矿所在,据推测其成分必在八、九十以上。……矿床因断层关系,大部外露,便于露天开 采.且矿层甚厚,矿区集中,尤适于近代矿业之发展。……”并设想修一铁路将附近大青山煤田与之相 连,使煤铁积于一地,则可在包头附近建设一钢铁企业,对西北的交通、经济等方面将有重大影响。但 是,丁先生的理想在苦难深重的旧中国只能成为泡影。直到六十年代,上述设想才得以逐步实现。如 今。包头市已成为我国重要的钢铁工业基地,并建有煤炭、机械、水泥、炼铅、制糖、皮革、纺织等企业,有 “草原钢城”之称。根据丁道衡的发现,先行开采的白云鄂博铁矿,为纪念丁道衡先生特于1987年在该 矿区街心为他塑像,供人景仰,垂于后世。 1934年9月。丁道衡由北京大学资助,赴德国留学.先在德国柏林洪堡大学学习,次年转入马堡大 学,跟随卫德肯(Wedekind)教授研究无脊椎动物化石,着重研究化石内部的结构,将整个内部结构再 造,作进一步的解剖比较,最后再作结论,改变了以前对古生物的研究偏重于繁琐的描述或斤斤计较~ 种一属的得失的研究方法。经过三年孜孜不倦的刻苦钻研,获得博士学位,并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 在德国进修期间,丁道衡在地史和吉生物方面有很多新的发现,特别是采集到澳大利亚南部和沙丁尼亚 岛保存完好的“古杯”标本,并经过独立研究,证明所有“古杯”绝不是珊瑚,而是硅质海绵亚纲下的一个 超科,他特此定名为“古杯超科”,并撰述“古杯的更订“一文,在德国“矿物、地质、古生物年鉴”发表,特 辟地解决了古生物学家争论了70多年的焦点,引起了同道的重视。 1937年12月,抗日战争爆发后。丁先生婉言谢绝了恩师的挽留,放弃了国外优越的条件。毅然回到 祖国。应聘为云南省建设厅技正,旋即(1939年秋)参加川康考察团,立下了在西南处女地寻找矿产资源 的雄心,尽管川康荒野山高、严寒、风大、空气稀薄等恶劣环境,他都等闲视之。在四川理化县郊野遇上 董国权:黔中九三第一人——记著名地质学家丁道衡 ·23· 匪。衣物被洗劫一空,仍泰然处之,考察后发表了“关于有盖珊瑚的讨论”的论述。我国西南地区的铝矿 研究工作,也是从丁道衡开始。1940年,丁道衡应聘为武汉大学矿冶系教授,后随校迁至四川乐山,当时 条件很差,师资奇缺。全系只有一名绘图员,全系六门专业课均由丁先生一入担任,还要负责学生的实验 课和野外实习,终年如一日。尽管他有高血压病,但仍满腔热忱,曾多次带学生野外实习时,在海拔 3500公尺的高山上昏倒,仍不在乎。 1942年秋,丁道衡满怀报效桑梓的热诫回到贵州。适国立贵州省大学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bhl057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