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四.ppt

  1.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诗经》四.ppt

四、战争徭役诗 战争诗和徭役诗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内容及情感都有相通之处:    1、战争和徭役在当时都被视为“王事”。所谓“王事”就是国事,是周人为国家必须履行的义务。    2、战争诗和徭役诗中除了若干战争诗表达了共御外侮、保土卫国的豪情外,其他则主要表现为对战争、徭役的厌倦,都有较浓郁的感伤情绪和思乡恋亲意识。 《诗经》中反映的战争 开国战争 对外战争 对内镇压叛乱的战争 豳风·破斧   既破我斧,又缺我斨。周公东征,四国是皇。哀我人斯,亦孔之将。     既破我斧,又缺我錡。周公东征,四国是吪。哀我人斯,亦孔之嘉。    既破我斧,又缺我銶。周公东征,四国是遒。哀我人斯,亦孔之休。     《诗经》中战争诗的两种表现角度  (1)偏重于记叙战争的史实       (2)偏重于抒发战士的情感 王旅啴啴,如飞如翰,如江如汉,如山之苞,如水之流。绵绵翼翼,不测不克,濯征徐国。            ——《常武》 《诗经》中战争诗的几种情感取向 (1)抒发保家卫国的自豪感,表现同仇敌忾的精神 。 (2)表现抵御外侮和思家恋亲的矛盾心情。 (3)表现厌战情绪,对战争充满怨恨之情。 《采薇》 1、《毛诗序》认为《采薇》是文王遣戍役之诗。这种说法是否可信,为什么? 2、诗的前三章以“采薇”起兴,有何意味? 3、诗的前三章与第四、五章所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4、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表达到底好在哪里?最后一章所表达的感情到底是乐还是哀? 采薇 全诗六章,可分为三层来看。 (1)前三章为第一层,追忆思归之情,叙述难归之因。 (2)第四章、第五章为第二个层次,回忆了自己在疆场上的奔走战斗 。 (3)最后一章是这首诗的第三个层次,忆来时风光,写归时景物,触景伤怀,黯然神伤。 《采薇》艺术特色 1、本诗既有叙事又有抒情,而重在抒情。诗中采用了叙事言情、直抒胸臆、情景交融等多种抒情手法。 前三章起兴暗寓着征战时间的长久与征战的劳苦,与哀怨的情感相生相映。 诗的第六章在写景抒情上尤其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既是写实的,又可看作一个“象征情境”,即使脱离了原诗,一样可以提供给我们一种美感上的充分满足。 2、本诗的结构主要通过一系列回忆的镜头的组合,多层次、多角度地表现了从军征战的生活。 《东山》 《毛诗序》说是“周公东征,三年而归。劳归士。大夫美之,故作是诗也。” 朱熹的《诗集传》则认为是“周公劳归士词,非大夫美之而作。” 其实,从这首诗的口吻来看,更象是一位归乡战士的自叙之词。 化实为虚的写法 杜甫的名篇《月夜》写道:“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不解忆长安。” 柳永的《八声甘州·对潇潇喜雨洒江天》词里写道:“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误归舟。” 束薪 所谓“束薪”,就是指上古婚俗仪式中所用的照明工具,类似于后世的火把。后来,束薪又逐步演变为一种婚姻的象征之物,摆设束薪成为上古婚礼中的重要仪式。 《唐风·绸缪》写一对新郎新娘的新婚之夜:“绸缪束薪,三星在天”。 《东山》 清·贺贻孙《诗经触义》:    “此从新婚时春鸟和媚及马色之良、结缡之诚,仪文之盛铺张,点缀而已。诗语极热闹,而诗情最闲冷,其妙趣全在‘其旧如之何’五字。‘如之何’者,欣慕赞叹,无可形容之词也。盖常人之情旧不如新,然别离重逢新不如故。诗人似以‘其新孔嘉’句挑起下句,其实以‘其旧如之何’点动上句,此古人笔端活泼处也。” 《东山》艺术特色   1、这首诗有点像现代文学中的意识流作品。四章里主人公的所见所思所想,看起来好像跳跃性很大,其实又都是顺理成章的,主人公一路走,一路浮想联翩。他眼前所见脑海闪过的一个个念头情貌无遗地展现在我们眼前,这里面有实景,有追忆,有幻想,有推理,现实、追忆、想像融为一体,追忆反衬了现实,想像又深化了现实。   2、表现思念之情时,采取化实为虚的写法,笔曲而情深。 意识流 意识流是一个心理学术语,指人的意识活动持续流动的性质。强调了思维的不间断性,即没有“空白”,始终在“流动”;也强调其超时间性和超空间性,即不受时间和空间的束缚,因为意识是一种不受客观现实制约的纯主观的东西,它能使感觉中的现在与过去不可分割。 这一概念进入文学领域,作用于作家的创作,从而导致“意识流”文学的产生。小说中的意识流,是指小说叙事过程对于人物持续流动的意识过程的模仿。具体说来,也就是以人物的意识活动为结构中心,围绕人物表面看来似乎是随机产生,且逻辑松散的意识中心,将人物的观察、回忆、联想的全部场景与人物的感觉、思想、情绪、愿望等,交织叠合在一起加以展示,以原样准确地描摹人物的意识流动过程。 * * *

文档评论(0)

shbky12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