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下学期 第41课《吕氏春秋》两则课件 上海版(五四制).pptVIP

六年级语文下学期 第41课《吕氏春秋》两则课件 上海版(五四制).ppt

  1.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六年级语文下学期 第41课《吕氏春秋》两则课件 上海版(五四制).ppt

第41课《吕氏春秋》两则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成诵,借助注释,了解文意并能形象生动地复述主要内容。 2.掌握、积累常用实词的用法。 3.从叙议结合的表达中理解“引婴投江”和“刻舟求剑”两个故事寓意及其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寓言设喻的基本原则是“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即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来说明深刻的道理。 【学习目标】 1.了解“寓言”的特点,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讲这两个故事。 2.理解“引婴投江”和“刻舟求剑”的含义,能够用自己的语言简单概括故事的哲理。 3.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认识要随客观事物变化而变化,不能因循守旧,墨守成规。 【学习提示】 1.寓言故事的作用,是通过生动的人物和情节,把道理形象地表达出来。 2.原文《察今》一共有三个寓言故事。我们把三个故事联系起来,可以看出作者的目的:“引婴投江”者“悖”;“刻舟求剑”者“惑”。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简介《吕氏春秋》。 二、朗读感知“引婴投江”故事 1.? 范读。 2.? 评价指导学生齐读。 三、研读课文,思考探究。 1.? 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2.? 作者(编者)对此事是什么态度? 四、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1.提示重点掌握的词语:方、引、遽、任等。 2.挖掘故事寓意,了解“以小见大”的写法。(对象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不变——“悖”) 3.对学生的感想进行评点,揭示故事的现实教育意义。 五、朗读感知“刻舟求剑”故事。 1.组织学生品读“刻舟求剑”,并对学生的朗读作出评价。 2.布置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作者对此事是什么态度? 六、比较阅读两则故事。 1.比较阅读的方法指导:可从选材、裁剪、立意、构思、表达方式、语言风格、写作特点等方面去考虑。 2.通过比较找出两则故事在上述各方面的异同点。 七、课后作业。 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写一篇读后感。 引婴投江 【课文翻译】 原文: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 翻译:有个人从江边经过,看见有人正牵着一个小孩要把他扔到江里。 原文:婴儿啼。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 翻译:小孩大哭。有人问这个原因,那人回答说:“这个孩子的父亲擅长游泳。” 原文: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 翻译:孩子的父亲虽然擅长游泳,难道他的孩子就擅长游泳吗? 原文:以此任物,亦必悖矣。 翻译:用这种方法处理事情,也一定是荒谬的。 【课文分析】 这则故事,后人称之为“引婴投江”。游泳不是先天遗传的技能。家庭对孩子的成长确有影响,但只能为其成长创造某种可能性,最终还要看孩子自己。而引婴投江者却不明此理,依着老话“有其父必有其子”的逻辑,主观地将这种可能视作必然,差点溺杀了小生命。 这则故事,说明“对象”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也要随之变化,否则将开酿成大错。这就叫“因人制宜”,或“因人而异”。 【思维训练】 1.解释下列加点词: 引(拉着) 任物(处理事物) 遽(就,引申为一定) 悖(荒谬) 过(经过) 方 (正要  ) 投(掷 )      岂……哉(难道……吗) 2.写出下列各字的拼音:遽(? jù? )??? 悖( bèi? ) 3.补充下列句子的主语: ①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  ? (过江者?); ②曰:“此其父善游。”       (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者)。 4.请你围绕本文的内容,写三百字议论性文字。 5.搜集出自寓言的成语。 刻舟求剑 【课文提示】 1.题解。刻舟求剑:“刻舟”在船上刻记号;“求剑”寻找剑。 2.《吕氏春秋》是先秦杂家的代表著作,我国第一部理论散文总集。 【补充词释】 其:他,楚人。   所从坠:落下去的地方。   所契者:刻的地方。 行:走。      不亦…乎:不也是…吗? 【串讲课文】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翻译 楚地有一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里掉到水里。 原文 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翻译 急忙在这只船上刻(记号),说:“这里(就是)我的剑落下去的地方。” 原文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翻译 船停了,他从自己刻的地方跳入水中寻找剑。 原文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翻译 船已经走了,但是剑没有走,像这样找剑,不也是糊涂吗? 【课文分析】 楚国人乘船渡江,不小心把剑掉入水中,他不是马上潜水寻剑,而是在船帮上刻个记号,等船停后才去寻找。剑却沉到江底,而船已向前行驶,这怎么能寻着剑的踪影? 这则故事,后人称之为“刻舟求剑”。作者通过故事,说明情况变化,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也要随之变化,否则就开失败。这就叫“因地制宜”。 【思维训练】 1.本文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墨守成规、死抱教条,拘泥固执、不知变通的人。) 2.课文分几个层次?      课文

文档评论(0)

pndasz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