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浙江四明山、天台山、大盘山地区的流水地貌——对韩同林浙江“冰帽冰川论”的否定.pdfVIP

试论浙江四明山、天台山、大盘山地区的流水地貌——对韩同林浙江“冰帽冰川论”的否定.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地貌•环境•发展 (2009 上海会议文集) 试论浙江四明山、天台山、大盘山地区的流水地貌 ——对韩同林浙江“冰帽冰川论”的否定 ① ① ① ② ③ ④ 桑广书 叶玮 吕惠进 裘善文 郑本兴 俞仲辉 (①浙江师范大学旅游与资源管理学院;②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③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④浙江省新昌县硅化木国家地质公园) 摘 要 浙江东部的四明山、天台山和大盘山地区,由流水作用形成的典型流水地貌,类型多种多样。韩 同林将这些流水地貌说成是“冰帽冰川”作用遗迹。经考察研究,实则是流水地貌各种类型。所说的冰碛 物,实则是坡积物和坡洪积物。 关键词 浙东地区 流水地貌 “冰帽冰川” 坡、洪积物 二三百万年 1 引言 浙江东部四明山、天台山、大盘山地区河流密集,流水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多种多样。这一地 区上虞市的覆卮山、余姚市四明山的罗成山、天台山天姥山的万马渡、磐安县的夹溪十八涡,以及 新昌县的千丈幽谷和穿岩十九峰等典型的流水地貌,构成自然风景异常幽美,蕴藏着十分丰富的旅 游资源,是旅游观光的胜地。如果将这些点落到地形图上,不难看出,各点均位于大盘山的东北段, 天台山和四明山的西南端。而且均属于曹娥江的上游,地貌的形成属相同的自然环境背景。 1999 年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韩同林先生在回乡探亲时,在其家乡广东揭西县石肚溪等地 现代河谷中将花岗岩上的穴状微地貌,取名为“冰臼”,并确认为距今二、三百万年前早更新世的冰 川作用形成。这一消息披露后,广东传媒以显著版面予以报导,并附上大幅照片,引起了广东地学 界对华南有无第四纪冰川问题严肃、认真的研究和讨论。历经数年,现在华南地学界绝大多数知名 专家、学者给“冰臼论”以否定[1,2] 。 近些年来韩同林来到浙江省将一些地区典型的流水地貌说成是古冰川遗迹[3] 。虽然在浙江地学 界的专家、学者中不以为然,没有掀起波澜。但在新闻媒体中广为传播,使得一些旅游管理部门对 其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和科学的宣解无所是从,造成混乱。浙江师范大学旅游与资源管理学院有必 要、有责任、有义务对这些旅游资源的学术问题进行考察和研究,使之得出客观、科学的结论。为 此,浙江师范大学旅游与资源管理学院邀请中国科学院兰州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原中科院 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著名冰川学家郑本兴研究员,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著名地 貌学家裘善文研究员,与本学院的教授以及当地地学界的研究人员,共同组成浙江东部、南部旅游 资源与环境问题考察队,于 2009 年 3~4 月间进行了野外考察和室内总结。 2 “壶穴”与“壶穴群”在急流、瀑布的基岩河床中普遍分布 壶穴在浙东地区河谷中非常发育,尤其在新构造运动强烈上升,河流强烈下切山谷中的急流、 176 地貌•环境•发展 (2009 上海会议文集) 瀑布地段成群分布,如曹娥江支流澄潭江上游的夹溪十八涡的聚秀涡(壶穴),在位于 29°12′47.3 ″N,120°44′45.2″E,海拔高度 280 m,河宽 19 m,窄处3 m 左右,河床基岩为流纹岩,落差 8 m 左右的瀑布下的壶穴群,大小不等,直径 0.2~0.8 m。天螺涡位于 29°12′55.1″N,120°44′ 48.2″E,海拔 266 m,在这一壶穴群中尤其天螺涡最为典型,大小为 5.8 m×4.6 m×8 m,长轴走 向 160°,状如螺丝、内壁光滑。发育在河床基岩的流纹岩上。基岩节理发育、岩石破碎、河床流 水湍急,裂点和瀑布呈串珠状,河流成深切嵌入河曲,河谷多为交错山咀,呈 V 字形。此外,在覆 卮山下丁山村有不典型“壶穴”和万马渡的宝珠庙前有近园形 40 cm×30 cm×40 cm“壶穴”,是发 育在花岗岩河床边滩由湍流漩涡环流作用而成,规模较小,个数不多的零星“壶穴”。千丈幽谷,河 床由砂砾岩组成,河床坡度较大,丰水期形成瀑布,枯水期露出河床斜面,见到河床的砾岩由于风 化,侵蚀砾石脱落后的凹坑在急流漩涡环流的作用下,形成有数以百计的“壶穴”,口径一般 20 cm~ 45 cm,最

文档评论(0)

bhl057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