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胃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以脾胃湿热型最多。对糜烂灶的修复为治疗上的难点。随着对HP感染在消化
系统疾病中作用认识的统一,根除HP已成为治疗胃炎等lip相关疾病的主要措施。国内外报道HP感
染与糜烂性胃炎的发病呈高度相关,质子泵抑制剂、铋剂加两种抗生素的三联疗法是国内外最为常用
的方案,但存在价格较为昂贵,依从性差等问题。中医中药在缓解症状、防止复发等方面效果较佳,
对该病的治疗具有一定的优势。中医药由于有起效快、疗效确切、复发率低等优点,被越来越多地应
用于临床。但是目前尚没有一个统一的诊疗标准,治疗及统计还没有完全规范:同时,目前的报道主
要集中在临床的治疗上,还缺少相应的科研报道和试验研究;中药复方对于糜烂性胃炎疗效的取得,
并非单纯依赖于消灭幽门螺旋杆菌,而是多途径作用的结果,尚有待今后进一步研究:中医证候与疗
效的关系,尚待另立课题研究。这些都将是中医药工作者以后的任务。
(参考文献略)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13例分析
张福文董荣芬李柏 张玉柱
北京市通州区中医医院(101100)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是一种胃肠道组织中嗜酸细胞增多性疾病,临床大宗报道少见,误诊率高,
症状缓解率100%,停用激素复发2例,血中嗜酸细胞始终较高2例,临床首诊误诊率100%,为提
高对本病的认识,提高医务人员对本病的警惕,现将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l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13例,男6例,女7例,发病年龄25.62岁,姐妹、父女共同发病各
1对,病史30天.2年。临床主要表现:上腹部阵发性绞痛13例(100%),反酸、烧心、恶心、呕吐
4患者进行了血清及皮肤过敏源检查,.结果阴性。13例患者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均明显增高,占外周
1.2内镜表现13例患者均行胃镜或肠镜检查,其内镜下表现:13例均表现为黏膜斑片状充
血、水肿、糜烂,l例胃窦多发疣状隆起。病变同时累及胃、十二指肠、结肠2例,胃及十二指肠2
例,单纯十二指肠黏膜病变8例,无明显变化1例。出现梗阻症状者l例,腹水1例。ll例患者均
经病理证实胃黏膜、十二指肠黏膜或结肠黏膜组织中嗜酸细胞浸润。l例胃及十二指肠肌层增厚出
现梗阻症状患者,经激素治疗有效,复查后胃及十二指肠肌层正常,支持此病诊断。另外l例腹水
检查发现大量嗜酸细胞,从而明确诊断。
1.3病程及转归确诊的13例患者均无明显食物或药物过敏,11例症状较轻患者给予口服强
的松20-40mg/d,1例恶液质及1例梗阻症状患者给与静脉全营养治疗3.5天,同时给与静脉输注地
塞米松10.20mg/d,症状改善后改为口服强的松治疗,体质恢复后给与肠内营养,支持治疗10.12天,
症状消失给与正常饮食。口服强的松症状较轻的患者,每周减用强的松5mg,同时复查血中嗜酸粒
细胞总数,观察症状改善情况;所有13例患者正规激素治疗3.7天后临床症状均明显好转,嗜酸细
胞总数逐渐下降,治疗1月后停药,10例患者外周血中嗜酸粒细胞降至正常,症状消失,3例患者
虽症状消失,外周血中嗜酸细胞明显下降但仍高于正常,占自细胞总数7.13%,继续服用强的松治
一213—
疗1月,l例患者外周血嗜酸细胞降至正常,1对姐妹患者外周血仍为异常,症状时有发作,停用激
素改为口服西替利嗪治疗,已随访1年余,目前情况尚稳定。
2讨论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于1937年KaijSel首次报道,至今文献中不足300例,通常认为本病罕见,
但我院2年内发现13例,我院日门诊量在600左右,属中小型医院,且所有病例均首次就诊于其他
二、三级医院皆误诊,再转诊到我院,说明本病并非少见,而是临床医师对此病认识不清,重视不
够,故应提高对此病的认识。另外本病集中在本地区短时间内出现是否提示生活环境产生了某些变
化,造成疾病发生,有待其他学科人员研究得出结论。
该病病因尚不清楚,多数认为是对外源性或内源性变态反应所致,有人根据本病使用激素治疗
有效,提出I型变态反应假说。认为由于某种因素破坏了胃肠黏膜的完整性,食物(或其他)抗原
进入组织,使肥大细胞致敏并脱颗粒,释放组织胺、嗜酸粒细胞趋化因子等,引起嗜酸粒细胞浸润
及脱颗粒,造成组织损伤,所释放的组织胺,形成恶性循环。本组13例患者均无明显食物与药物过
敏史,4例患者进行了血清与皮肤过敏试验,结果阴性,提示过敏因素是否占据主导地位值得商榷。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2025年从优秀村主干中考试录用乡镇街道机关公务员模拟试卷.docx VIP
- 微生物检验技士专业实践模拟试题1知识.doc VIP
- Unit 4 Seasons (说课稿)-2024-2025学年鲁科版五四制英语四年级上册.docx VIP
- 【工程文档】亮化工程技术交底.pdf VIP
- 客专联络线隧道临近既有线控制爆破施工专项方案116(分部控爆法 2013年).doc VIP
- 2025高考信息技术真题及答案2025.doc VIP
- 《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课件——项目四 分拣站的安装与调试.pptx VIP
- 合同终止通知函8篇.docx VIP
- 华为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纲要 总纲.docx VIP
- 川教版可爱的四川7至8年级 主题二 第5课《遍布四川的三国遗迹》 课件.pptx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