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doc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
课时序号: 年 月 日
教师姓名 学科名称 语文 周课时数 课 题 《过万重山漫想》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清作者思路,领会文章主旨。2、能力目标:学会理清文章思路的方法之一—寻找关键语句。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欣赏本文纵横古今的气韵之美。学习文中讴歌的知难而 进的首创精神 教学重点
难点 1、理清文章漫想的思路。2、结合课文,体会关键语句的意思。 教 法 点拨式教学 学 法 问题探究法 小组合作学习法 教具使用 多媒体 教学内容与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并讲授新棵 导语:由李白的《朝发白帝城》导入,“轻舟已过万重山”说明船过三峡时速度之快。 课题“过万重山(长江三峡)漫想”,“漫想”指没有限制的、不拘形式地随意想。“漫想”二字已清晰地告诉我们文章的组材方式。“过”体现的是空间,线索;“漫想”反映的是时间,组材。 人们一旦面对奇景,惊叹之余,总喜欢追根溯源,遥想当年。这是很自然的联想。看长城,会想秦始皇时代人们是怎么造长城的。同样,过三峡,也会想到很多很多。想象力的丰富奇幻,思路的活泼开阔,是与一个人的渊博的学识是分不开的。刘征(原名:刘国正,是当代著名的诗人、作家和教育家、中华诗词学会的副会长、全国中语会名誉理事长)的想象是依据历史知识的推理,有根有据地想象的。我们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确是思路开阔的重要条件。
学生快速阅读,作记号,查字典
指名学生分节朗读课文 1.问:漫想的起点在何处?终点又在何处?作者是在什么情形下开始漫想的? 起点——夔门;终点——船过三峡。 带着神往之情的作者在穿过三峡时面对奇景感慨之极,头脑出现了空白,然后跳出了古怪的念头。这个过程就是我们常说的“触景生情”。写景部分请同学朗读(第2节) 2.面对的是怎样的“奇景”?投影填空: “万重山”之景的观感:狂暴的江流,连绵起伏的高山,高山缺口处伸出几道光束所营造的神气境界。 作者在这里用了多种修辞以突出过万重山的观感。而这观感更详尽的则来自刘白羽的《长江三峡》,请看投影: 三峡各自特点总特点瞿塘峡(夔峡)雄、奇风光神奇雄伟壮美巫峡秀、奇西陵峡(巴峡)滩多特险充满险情3.齐声朗读写景部分,体会想像一下这雄、奇、险的万重山。
四 、分析课文他穿过三峡是在什么时候?——比春秋战国时期“自然还要早一些”。 那个时候,穿过三峡用的是什么交通工具?——毫不含糊地使用原始的独木船。他是否真是第一个?——绝然不是第一个;在他之前必定已有许多个半路折回者,中途遇险者…… 他站立在独木船上,拿起竹篙的时候会想起什么?——只是想走出去,去扩大生活的世界。作者通过一连串的设问,在他的想象里为我们塑造出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的有血有肉的光辉形象。这个人敢为人先,不怕危险,不顾旁人的讥笑和阻拦,毫不含糊地登上独木船,面带微笑,勇往直前,而鼓舞他穿过三峡的力量就来源于那个“只是……”的想法。这是一种朴素而又伟大的思想,是历史前进、社会发展的方向。作者在完成了对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的刻画之后,又将他漫想的触角伸向茫茫的江水,并向凿开三峡、洋洋东去的江水发问:可曾想到后来竟会变成“人的胯下坐骑么”?从而反衬出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的伟力。由此,作者进一步联想到另外一些“第一个人”: ①第一个使用石器的人。 ②第一个燧木取火的人。 ③第一个弯弓射箭的人。 ④第一个骑上马背的人。 ⑤新长征中“无量数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 行文至此,作者笔下的“三峡”已经成为一种象征,代表着人类已经跨越和将要跨越的各个领域的高峰;第一个穿越三峡的人也成为一个象征——代表着人类创造历史的意志和力量。正是难以数计的这样的人,构成了历史的脊梁。作者的“漫想”就因为从“实在的三峡跳到了抽象的“三峡”,意境由此而开阔、深邃。3.作者讴歌什么,期望什么? 不怕风险、勇于开拓的精神。 在建设现代化的事业中,我们需要的正是那种敢于第一个穿过“三峡”的精神。五、思考: 1.文章结尾作者为什么能感到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曾经感到和未曾感到的喜悦? 2.文章从“艰险”到“喜悦”,包含着一个什么哲理?六、继续分析课文 1.齐读课文最后两段(第三部分)作者收束了他的遐思漫想,运用记叙和抒情的笔触,描绘出万重山过后那种宽阔、平静、恬然的自然景象。江水一泻千里,天空开阔,地面平旷,沙鸥在自由飞翔。这景象,与文章开头所描写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福建省突发化学中毒卫生应急预案.doc VIP
- (最新)执业兽医师聘用协议合同书5篇.docx
- 盘扣式落地式卸料平台专项施工方案新版.docx VIP
- 2025年中国私募股权基金行业市场运行现状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docx
- 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pptx VIP
- 二次函数复习课公开课二次函数复习课公开课.ppt VIP
- 电力工程项目建设用地指标(风电场)(建标〔2011〕209号).pdf VIP
- DB3301_T0329.1—2020_社会救助家庭家境调查规范第1部分:工作程序_杭州市 .docx VIP
- 建筑工程师工作总结范文.pptx
- 2025年中考语文二轮总复习:说明文阅读(附答案解析).doc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