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Fe。(In。O。)。一。颗粒膜的巨磁电阻研究①
张连生张林刘宜华张汝贞 黄宝敬张维成
(山东大学物理系济南250100)
摘要;本文研究了用射频溅射法翩备的金属/半导体磁性颗粒膜Fe;(1mODh的电阻和磁电阻特
性,特别是低温下=者的温度关系.发现在2K下,磁电阻比遮一86聒,并甩近藤(Kondo)效应,对此做了
解释。
一引言
有关颗粒膜的研究是从本世纪初开始的。首先研究的是金属/绝缘体(Ni—s.oz,
电阻(GMR)效应,由于它在理论上和应用上都有较高的价值,所以很快成为研究热点。至
于金属/半导体颗粒膜(Ag—cs。O,Ag—si等)则研究工作较少,而且主要研究其光学性
质。我们研制了新型的金属/半导体颗粒膜Fe,(IntO:)一,并对其电学磁学性质和巨磁电
阻效应进行了研究。发现其低温电阻反常,并用类近藤(Kondo)效应做为解释。
二实验方法
Fe,(In:0,)。颗粒膜是用射频溅射法制备的。在经高温烧结的I。:oa园片上镶嵌辐射
状的条形Fe片,做为溅射用靶。样品基片为0.2ram厚的玻璃片。靶台和样品台均用水冷
却,二者之间距离为40ram溅射前真空室本底真空度为3×10一Pa,溅射气体为
6(]Onto左右。
散x射线(EDAX)分析成份。常温和低温磁性测量分别厢振动样品磁强计(VSM)和超导
量子干涉磁强计(SQUID)进行的。电阻和磁电阻是用通常采用的四端法测萤的,测量温
度从1.5K到300K,磁场由O到zT。
三结果和讨论
XRD和ED测量结果表明,颗粒膜基体In:O;制备态为非晶态,经热处理变为晶态。
布在In.:O,中。颗粒大小,与铁的体积份数X有关,对于F。*(InzO。)ss其平均直径为5rim。
VSM测量表明室温下颗粒膜呈超顺磁性。而低场磁导率测培表明其截止温度为50K左
右。
10-4量级。我们样品电阻事高,可能是由于Fe颗粒的参入,增强了对传导电子的散射,而
①目家自然科学基金费助项目
42
面着重对论低温下电阻和磁电阻I{连f温度变化的特点。图1为F一(Into。)ss膜白:1—7K’
300K温区内电阻的变化。很明显,从室温开始随温度降低电阻率增加,显示出!p导体材
料的电阻温度特性。而在3K附近,电阻率迅速增加后又减小。而磁电阻随温度并没有突
变(见斟2).结果在电阻变化峰值处,MR也出现峰值达--86%,这个结果比目前撤导的
颗粒膜MR都大得多,而与多层膜中最佳MR值相当。这个结果可用I)le.y[33等人提出
的双磁性相来解释。在我们的系统中,基体是半导体In。O,.其电阻率要比金届大3—4鲢
级,这意味着传导电子的浓度大大低于金属,由传导电子自旋极化丽产生的RKKY作用
也比金属基体小得多。这样颗粒问以静磁相互作用为主。其结果使相邻颗粒磁矩反平行
排列.由于作用微弱,所以只有在很低温度下才能显示出来,使颗粒体系磁状态成类近藤
(Kondo)体系,其特点是电阻率随温度增加以InT规律减小,在金属系统中会出现+一个极
小值。我“1的实验结果表明在电阻极大值之后R基本上以InT规律减小(见图4)。出了+
基体为In:O,,它的电阻随着温度增加而减小,所以不会出现电阻极小值,只有一个明显的
拐点。由于Fe--In:O。颗粒膜本身的磁电阻就是负值,而Kondo系统磁电阻也是负值t所
以在转变点MR也发生突变由一lo%变到一86%(见图3)。这些结果充分显示了Kondo
系统的特点。
TⅫIpHj曲·lq
冈l F州(In,o,).,电阿l二牡随潞度的变化· 型)
I刳2低温I:电m半溢l!c*系(^l无戤场时
·Ih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X射线衍射研究A1—2.70mass%Li合金回火相变.pdf
- CumOMe%2fTiC14%2f1B体系活性阳离子聚合探究.pdf
- Na-W-Mn/SiO2催化剂体系活化甲烷的研究--Na、W、Mn活性组分和SiO2的相互作用.pdf
- FD型汽车尾气三元催化净化器探究.pdf
- Co(OAc)-%2c2-催化苯直接羰基化反应研究.pdf
- S-N环、B-N环化学反应性量子化学研究.pdf
-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左室功能关系地研究.pdf
- Graves%27甲亢患者-%27131-I治疗前、后有效半减期变化规律探究.pdf
- 长期服役汽轮机叶片组织结构TEM研究.pdf
- SDS-PAGE碘化钡染色检测PEG修饰物中游离PEG地研究.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