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流式细胞分析仪技术观察其对胃癌细胞株BGC-823的凋亡诱导作用。结果发现华蟾素对胃癌细胞具有诱导
细胞凋亡的作用,细胞凋亡发生率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具有治疗胃癌的潜在价值。
2.6逆转多药耐药
顾玉兰[49]在研究几种中药抗胃癌多药耐药性的实验研究中发现,甘草、白花蛇舌草、大黄提取物能
而大黄提取物通过抑制P糖蛋白对化疗药物的泵出功能,增加化疗药物细胞内浓度可能是中药逆转胃癌细
胞多药耐药作用机制之一。
2.7调节机体免疫功能
体表达,同时动态观察了扶正抗癌冲剂及化疗在晚期胃癌治疗前后M(活性、IL一2R及IFNr的变化,结果
发现扶正抗癌冲剂能提高NK活性及升高TH/TS细胞功能免疫调节因子水平。
2.8对肿瘤细胞端粒酶的影响
研究发现,85%~90%的肿瘤细胞表达端粒酶活性,恶性肿瘤增殖失控的关键在于端粒酶激活[51]。范
钰[52]等研究发现从活血化瘀类中药温莪术中提取的有效成分B一榄香烯,采用端粒重复扩增(GRAP)一微孔
板杂交法和DNA末端原位标记染色法(TUNEL)对不同分化的胃癌细胞均有较强的细胞毒作用,其抗癌作用与
抑制端粒酶活性和诱导凋亡有关。
3结语
胃癌的形成是一个多因素、多步骤、多阶段的过程。虽然手术术式在不断完善,新药化疗方案也层出
不穷,但术后及放化疗后机体损伤较大,直接或间接导致完全缓解率不高、生存期延长不显著、胃肠道反
应重、骨髓抑制较普遍、易出现耐药性,同时使患者体质减退,对化疗的耐受性较差,无法令人满意。探
索更高效、低毒的化疗个体方案是未来研究的主要方向,而分子靶向治疗将对个体化治疗提供更多思路,
这也与中医药的辨证治疗不谋而合。中医中药的发展对于胃癌治疗不容忽视,中医药治疗在改善癌前病变、
减轻放化疗毒副作用、防止癌症的转移和复发等方面已经显示了其广阔的应用前景。但目前中医药治疗胃
癌仍存在许多难题:(1)中医证候诊断标准不统一,疗效判定无统一标准。(2)中药成分复杂,靶点研究不
明确。(3)口服为主的剂型依从性差。(4)缺少多中心、大样本、双盲的临床研究报道等问题。
中医药对逆转胃癌癌前病变的研究现状
刘尚香 田耀洲
(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江苏,南京,210046)
摘要:胃癌前病变是胃癌二级预防的关键环节,由于胃癌病因尚未完全清楚,实施病因的一级预防非
常困难,所以胃癌前病变成为胃癌防治研究最为活跃的领域。大量研究表明中医药对逆转胃癌前病变有很
大优势,本文从病因病机,中医药治疗及实验研究等方面进行了归纳。虽然中医药在胃癌癌前病变研究已
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尚存在很多不足有待完善。
关键词:胃癌前病变中医药治疗实验研究综述
要指中、重度的异型增生和不完全性结肠型肠化生,而轻度的异型增生及完全性小肠型肠化生应属于胃黏
膜的炎症反应,不属于此范畴…。目前现代医学对PLGC的认识已深入到分子基因水平,但在治疗上还缺乏
有效的手段,中医药治疗PLGC已进行了大量的临床探索与实验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果。
l 病因病机
612
中医学中无与PLGc对应的病名,多隶属于“痞满”、“胃脘痛”、“胃胀”、“嘈杂”等范畴。其发生与
长期、反复的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寒邪客胃,过食肥甘,嗜酒无度有关,目前大气、水源、地质污染问题较
严重,所以环境因素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发病因素幢,,用药不当也是一个原因,应引起重视婚1。其病位在脾胃,
与肝密切相关,其病机总属本虚标实,本虚以脾胃气阴两虚为主,标实主要指气滞、血瘀、热毒等。临床上,
不同学者因把握重点不同而对PLGC病机的论述各有侧重。代二庆等H1通过大量临床观察及实验研究,根据
正邪虚实的相互关系,提出PLGC演变规律的假说,认为发病早期,多属血瘀热毒:发病中期,多属阴虚有热:
发病后期,多属气阴两虚。厉秀云哺。等认为脾胃虚弱是PLGC的发病基础,热毒内蕴是发病的关键环节,肝胃
不和为促发因素。李佃贵等哺1认为PLGC多因外邪内侵、饮食内伤、情志不舒等,导致肝胃不和、胃气失和、
通降失职、清阳不升、浊邪内停,日久则脾失健运,水湿不化,湿浊中阻,郁而不解,蕴积成热,热壅血瘀而成
毒,形成“浊”、“毒”内壅之势。浊毒进一步影响脾胃气机升降,气机阻滞则胃脘痞满、疼痛、嗳气反复不
解,缠绵难愈:热毒伤阴,浊毒瘀阻胃络,导致胃体失滋润,胃腺萎缩,IM、Dys随之产生。
2 中医药治疗
2.1辩证施治
服善胃系列方中药,根据辨证分型又分为3组:①血瘀热毒型:用善胃I号方(丹参、三棱、莪术、半枝
莲等)治疗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