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兰亭集序》(第二课时)课本预习文本探究课堂达标.docVIP

2014年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兰亭集序》(第二课时)课本预习文本探究课堂达标.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4年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兰亭集序》(第二课时)课本预习文本探究课堂达标.doc

兰亭集序(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 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2.了解本文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 【学习重难点】 1.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2.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背景资料】 1.《兰亭集序》由来 古人每年三月初三,为求消灾除凶,到水边嬉游,称为修禊(xì)。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日,大书法家王羲之和当时名士谢安、孙绰、许询、支遁等41人来到这里修禊,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诗歌会。一群文人雅士,置身于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之中,众皆列坐曲水两侧,将酒觞(杯)置于清流之上,任其飘流,停在谁的前面,谁就即兴赋诗,否则罚酒。据记载,当时参与其会的41人中,12人各赋诗二首。九岁的王献之等16人拾句不成,各罚酒三觞。王羲之将37首诗汇集起来,编成一本集子,并借酒兴写了一篇324字 的序文,这就是著名的《兰亭集序》。 .(关于士人的死生观)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庄子?知北游》)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王勃《滕王阁序》)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前赤壁赋》) 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告子上》) 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庄子?德充符》)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 功名竹帛非我事,存亡贵贱付皇天。(鲍照《拟行路难》) 【梳理】 1.全文有三段,每一段的内容要点是什么?(分别用六个字来概括。) ◆第1自然段,叙述.描写了兰亭宴集的盛况,用原文中的词句概括集会的时间、地点、事由、环境和人物。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地点:_______________事由:_________________ 环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段文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文中表现作者心境的一个词是 总结:汤显祖《牡丹亭》“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中说人生有四大乐事,在这里都有了体验。 朗读第二自然段,文中表现作者心境的一个词是 ________________ ◆总结:本段由兰亭集会联想到现今人们的相处往来,即便为人处世方法各异,静躁不同,但从中提示了人生忧患的来源。首先来自生命本体永不满足的内在欲望,“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及其“所之既倦”“感慨系之矣”。其次来自外在世界的流转不定,难以依持,即“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第三来自个体生命的短暂有限,即“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最后以“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作结。 朗读第三段。 ◆文中表现作者心境的一个词是 ________________。 ◆总结:作者由兰亭盛会写起,极写盛会之乐。可大凡美景盛事,都极易引发人的愁思和感慨,面对兰亭美景,不由得兴尽悲来,感慨万千,进而展开议论,抒发了人生苦短,命运难测的痛惜之情,由己悲人,沟通古今。全文情景交融,文简而意深,不愧为千古名篇。 ◆文章第1段概述了兰亭集会的情况,说说作者为什么会有“信可乐也”的感受? ◆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第2段议论的中心问题,想一想,作者的感情怎样由“乐”转而为“痛”? ◆“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死观?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献之字子敬,少有盛名,而高迈不羁,虽闲居终日,容止不殆,风流为一时之冠。年数岁,尝观门生樗薄,曰:“南风不竞。”门生曰:“此朗亦管中窥豹,时见一斑。”献之怒曰:“远惭荀奉倩,近愧刘真长!”遂拂衣而去。尝与足徽之、操之俱诣谢安,二兄多言俗事,献之寒温而已。既出,客问安王氏兄弟优劣,安曰:“小者佳。”客问其故,安曰:“吉人之辞寡。以其少言,故知之。”尝与徽之共在一室,忽然火发,徽之遽走,不遑取履,而献之神色恬然,徐呼左右扶出,夜卧斋中,而有偷人入其室,盗物都尽。献之徐曰:“偷儿,青毡我家旧物,可特置之。群偷惊走。 工草隶,善丹青。七八岁时学书,羲之密从后掣其笔,不得,叹曰:“此儿后当复有大名!”尝书壁为方丈大字,羲之甚以为能,观者数百人。桓温尝使书扇,笔误落,因画作

文档评论(0)

zhonglanzhuoshi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