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证候的研究.pdf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14. 2009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中医内科临床科学研究专题研讨会论文汇编 2.秦伯未.秦伯未医学名著全书[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3.7-472. 3。蒋健.论辨证论治的缺陷及与辨病论治相结合的必要性.中西医结合学报2005,3(2); 85—87 4.张志斌,王永炎,封静.现代证候规范研究述评[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5.11. (9):641-645 5.祝味菊口述;陈苏生整理;农汉才点校.伤寒质难[M].一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3(民国名医著作精华/王致谱主编) 6.许国志.系统科学[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9(2001.4重印).27 7.自然辩证法百科全书[Z].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641. 8.姜良铎.人体状态医学的内涵与外延初探[J].中医药学刊,2005,23(1):9--13 9.钱学森.论人体科学.[M]一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88. 10.马建平.状态波与中医学理论探索.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04,27(3):28-30。 11.刘承,张晓梅.姜良铎教授从状态论治举隅[J].中医药学刊,2007,(1) 论证候研究 焦一呜1 王放1 汤萍2 (1.江西省人民医院,南昌,330006;2.井冈山大学,吉安,343009) 摘要;目前中,15黼-学术组织的设置是以病为主,这不符合中医诊疗思路, 而应按中医的特色,以证候为中心进行分设.在此论述了以证为单元研究的可行性,讨论了 研究证候疗效和变化的必要性,提出了研究证候的方法,认为“以证统病”的诊治更符合中 医及中西医结合的思路. 关键词:辨证论治 证候 以证统病 证候分类 目前中医药临床和科研多参照现代医学模式,以病(西医)为目标来进行。如:临床科 室的设置仿照西医的分科:学术研讨会及各种学术专业委员会的分设也基本是西医的模式; 中医的科研和临床诊治病证,采用的是“以病为纲,以证为目”,辨证分型论治,也就是“以 病统证”进行研究。这些方式不符合中医的临床诊疗思路,影响了中医临床疗效的提高。 我们认为中医药的临床和科研及学术活动均应在中医药的基本理论指导下,“以证为 单元”来研究,探讨提高证的疗效及其演变规律,这是今后中医药发展的突破口。也可“以 证为纲,以病为目”,换句话说是“以证统病”,从事中两医结合工作。 1.以证为单元研究的可行性 2009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中医内科临床科学研究专题研讨会论文汇编 .15. 证候分类是传统中医学辨证论治的基础,是一种对健康和疾病状态进行分类的方法,他 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和西医的疾病分类一样都属于生物医学中的-N科学¨1。研究杂 病的专著金匮要略》,其分类就是以病机相同、证候相似或病位相近者的归类研究,目前 这种研究方法仍然在临床和科研中使用,只不过这种研究方法未成为当前研究的主流,而是 被研究“病”所取代。因此以证候为研究单元的方法是可行的。 2.证候研究的必要性 2.1证候疗效研究的必要性 一个医学的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在于疗效的提高和有效突破,只有不断地提高其疗效, 这个医学才有生命力。西医治病的模式是“病”,所以西医研究的是如何提高对“病”的的 疗效。中医的核心优势是辨证论治,注重证的诊断及证的疗效,其方法是通过收集临床症状 和体症,辨别证的属性,确立治法,从而治疗“证”,是以“证”的缓解或治愈为最终目标。 因此临床只有不断地研究发展和提高“证”的疗效,中医才有生命力,才有发展前途。 2.2证候变化研究的必要性 证候的传变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内经》有“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 其气必虚”,表明邪正斗争贯穿于证候发生、演变过程的始终,正盛邪退,则证候向愈;正 邪交争,则证候迁延难愈;邪盛正虚,则证候恶化. 病证还有其自然的传变规律性。如:温病学中,叶天士的外感温热篇》就论述了: “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就指出了温病发展的一般规律。在内科病中, 对于痰湿内蕴,肺失肃降(慢性支气管炎)的痰饮病患者,若迁延日久,正气受损,则可演 化成肺肾两虚或肾不纳气(心衰)之证. 鲁

文档评论(0)

bb21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