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前 言
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地处秦岭山系末端,介于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四川盆地三大地貌单元之间,位于西秦岭纬向构造带与武都“山”字型构造体系交汇处,地势陡峻、地层破碎,地质构造活动强烈,深大断裂发育,地震活动频繁。局地暴雨多发,是我国洪涝灾害多发区,也是全国滑坡、泥石流发育密集区之一。
1总则
1.1编制目的
山洪灾害是指山丘区由于降雨引发的山洪、泥石流、滑坡等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损失的灾害。目前,山洪灾害已成为严重制约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威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为了高效、有序地做好我区山洪灾害的防御和抢险救灾工作,规范救灾程序,落实山洪灾害防御责任制,加强监测、预警、预报和避险防御工作,从根本上提高防御能力,是体现以人为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和当务之急。根据国家防总和省、市抗旱防汛指挥部要求,制定本预案。
1.2编制依据
1.2.1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等国家颁布的有关法律、法规,陇南市及武都区颁布的有关规范性文件。
1.2.2经过批准的国家、甘肃省、陇南市及陇南市武都区山洪灾害防治规划报告和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报告等。
1.2.3有关规程、规范和技术标准。
1.3编制原则
1.3.1坚持科学发展观,体现以人为本,以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目标。大力强化政府防对御山洪灾害的应急管理。
1.3.2贯彻安全第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防、抢、救相结合的原则。我区抗旱防汛指挥部要加强对山洪灾害防御工作的统一领导和组织,以乡(镇)、村为重点,提高基层组织的应急管理水平,共同做好山洪灾害防御工作。
1.3.3落实行政首长负责制,分级、分部门管理责任制,技术人员责任制和岗位责任制。
1.3.4因地制宜,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1.4本御案的适用范围
该御案适用于武都区境内全部的12个镇,24个乡,涉及84处滑坡,96条山洪泥石流沟道。各防御点的情况详见武都区山洪灾害防御表。
2基本情况
2.1自然情况
2.1.1河流分布情况
武都区属于长江流域,嘉陵江水系,河流分布在全区纵横交错,遍布高山峡谷之中。干流以白龙江为主,其它支流呈‘羽’状分布在白龙江的两侧。另外有秦家河、柯家河、大团鱼河、金厂河分别从我区的西北和东南流出境外。我区有灾害性山洪沟道264条,具有防御任务的山洪沟道(流域)为96条,山洪防治区规划总面积为3630.22km2,占全区国土面积4683km2的77.5%。
2.1.2气象、水文条件、暴雨洪水特征
2.1.2.1气象
我区气候属北亚热带大陆性气候,为南北气候过渡区,由于地形复杂,垂直分布明显,具有亚热、暖温、温和、温凉、温寒五种气候特征。我区风速不大,多年平均风速1.5米/秒,最大风速24米/秒,夏天盛行东南风,冬天以西北风为主,春秋为风向更替过渡期,因而春秋多风。
2.1.2.2水文条件
我区年降水量400-500mm,其中东南部降水在800mm以上,裕河等地降水量大于900mm,北部高半山地区降水量也较多,约650mm,白龙江流域、北峪河流域、福津河流域等中部低半山河谷一带降水相对较少,年降水量在450mm左右。
我区径流主要受降水影响,分布规律与降水同步,其径流深度白龙江及其支流为200-400mm,裕河流域为400-500mm,而汉水支流200-250mm,由西北向东南呈递增趋势。
2.1.2.3暴雨洪水特征
我区白龙江及其支流流域内植被差,保水能力减弱,每到夏秋雨季(主要是每年7-9月),常因暴雨成灾,暴雨强度大,来势猛,极易形成山洪,从而引发,发生泥石流、滑坡、破坏性强,危害大;区域性明显,易发性强,暴雨南部多于北部,山区多于川坝;季节性强,频率高;据统计,武都区24小时最大雨强为74.6mm,6小时最大雨强为52.8mm,3小时最大雨强为44.4mm,一小时最大降雨量32.4mm,30分钟最大雨强为30mm,10分钟最大雨强为16mm。自1951年以来,我区日降水量大于25 mm的大雨频率约为2.7次/年,大于50 mm的暴雨接近1次/年,特别是1987年5月22日,寺背沟36分钟降雨量31.5mm, 1986年8月6日,马槽沟10分钟降雨量23mm。
2.1.3区域内的地形、地貌、地质构造与地层岩性、水土流失
2.1.3.1地形、地貌
我区地处陇南山区中部,地形复杂,属秦岭褶皱带西段,山势陡峻,河谷幽深,峰峦起伏,群山环绕,峰尖坡陡,山系多呈西北—东南走向,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从东南660m,上升到西北部的3600m,区内大部分地区海拔在1000-2000米之间。
2.1.3.2地质构造与地层岩性
我区白龙江中游地区,地处两个不同构造体系的交接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