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形式与政策论文——论未成年人违法犯罪..doc
论未成年人违法犯罪
论文摘要未成年人犯罪是指未满十八周岁触犯刑律的犯罪种类的总称。未成年人犯罪率不断上升己是近年来我国乃至全世界刑事犯罪的一个特征和趋势。本文集于现有的研究成果结合现行司法实践中的有关内容,对未成年人犯罪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与研究。第一部分主要通过对未成年人犯罪的概念和特征的分析,从本质上把握未成年人的主体和客体。第二部分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基本原则进行阐述,揭示我国法律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第三部分主要通过对未成年人犯罪主体、犯罪手段、犯罪类型及其组织方式的分析,从本质上全面把握未成年人犯罪的本质特征。第四部分通过对诱发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分析,揭示诱发未成年人犯罪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的特点,使人掌握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方法。第五部分着重阐述预防未成年人应关注的几个方面,加强未成年人的犯罪的引导,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第六部分通过处理未成年人犯罪的对策的分析,使人在宏观上把握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方法。为未成年人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真正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
关键词:宪法? 刑法?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犯罪论原理在我国,未成年人犯罪通常是指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的刑法和有关刑事法律所规定的犯罪行为,2001年“四五”普法启动时,中央电视台和司法部在网上做过一个调查,以了解社会对一些法律问题的关注情况,后来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在调查所列出的10个法律问题中最为人们所关心的就是未成年人犯罪问题,这项调查结果显示,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程度最高的问题之一。一、未成年人犯罪的要领及特征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规定,已满16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在我国未成年人犯罪是指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的刑法和刑事法律所规定的犯罪行为。(一)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特点1、从案件类型上看:主要为抢劫、盗窃、伤害、强奸这几大类,其中抢劫、盗窃为主的侵犯财产型的犯罪,多为共同作案或团伙作案,且作案手段简单,犯罪预备期短,以伤害强奸为主的侵犯人身类型的犯罪,多为单独作案,主要对象为自己熟悉的同学、邻居,作案时临时起意的较多。2、从犯罪的主体上看:主要为抢劫、盗窃的案件多发生在辍学后流入社会的无业少年违法犯罪比例远远高于在校生比例;(2)农村未成年人犯罪比例高于城镇;(3)从犯罪年龄上看,有向低龄化发展的趋势,近几年多为14-16周岁的未成年人;(4)从犯罪中所起的作用来看,多为从犯。3、从危害结果看:未成年人犯罪蔓延广、网络性较强,具有明显的纠合性特点,恶性案件较多,其手段残忍,对社会的危害日趋严重。(二)诱发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原因未成年人犯罪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大体可归纳为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两大类。主观原因1、好奇、好胜、爱寻求刺激缺乏自我控制能力,总的来说,青春期中的未成年人精力充沛,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模励,对丰富而复杂的大千世界充满了求知的欲望,但由于各方面的压力,群体心理处于波动不定的焦虑状态,所以一方面他们心理极为脆弱,另一方面又可能铤而走险。2、缺乏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水准低下,有的青少年是文盲和半文盲,有的未成年人平时不注重陶冶自己的道德情操,道德标准低下,对自己放任自流随心所欲,以至违法犯罪。(二)客观原因1、不良的社区环境和不良文化是未成年人犯罪的直接诱因,不良的社会环境容易使未成年人形成不良习惯和不良的社会心理素质。2、家庭负面因素的影响和学校德育的软弱无力也是未成年人犯罪的一个重要原因,家庭负面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在孩子面前发牢骚说一些前途无望的话;二是不健康家教模式的影响;三是父母离开的影响,父母离异会严重影响孩子的心理、感情的正常发展;四是有的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流于形式。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基本原则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基本原则,是指体现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指导思想,贯穿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工作的基本准则。根据《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2条、第3条、第5条规定,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基本原则有四项:即教育保护原则、及时防治原则、综合治理原则、科学性原则。(一)教育保护原则是指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应当立足于和保护,以教育未成年人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为出发点,通过教育和保护达到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目的、未成年人最显著的特点是处于成长阶段知识不多是非模糊,可塑性大,未成年人的这一特点决定了未成年时期是一个自我判断能力薄弱的时期。家庭、学校、社会对于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无论从未成年人的特点看,还是从未成年人犯罪的主客观原因看,都强调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和保护。(二)及时防治原则是指根据未成年人生活心理尚未成就的特点,坚持治本和疏导,对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及时进行预防和矫治任何一种犯罪行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新能源汽车整车控制系统检测与维修高职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pptx VIP
-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比大小》课件(共38张PPT).pptx VIP
- 血管活性药物静脉输注护理---团体标准解读.pptx VIP
- 2025年全国质量月培训讲座PPT课件.pptx VIP
- 自考《文学概论》第五章-抒情作品教学课件.ppt VIP
-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pdf VIP
- 恶心与呕吐腹泻.ppt VIP
- 2025年中国学生床上用品数据监测研究报告.docx
- 1.1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课件-2024-2025学年中图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pptx VIP
- EduSoho系统功能说明书v7.2(1231).doc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