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少数民族地区双语问题的政策思考--侗族大歌保护、传承与发展的文化生态环境建设的探讨.pdfVIP

论少数民族地区双语问题的政策思考--侗族大歌保护、传承与发展的文化生态环境建设的探讨.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二届中国语言经济学 2011 论坛 论少数民族地区双语问题的政策思考 一一侗族大歌保护、传承与发展的文化生态环境建设的探讨 胡宪林 贵州省黎平县政协 内容提要:通过对侗族大歌传承人的田野调查发现许多让人深感忧虑的问题:文化传承 人老龄化;民族语言“汉化”及文化传承“断代”;农村空巢现象对民族文化传承的冲击等 等,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建议和政策思考。 关键词:民族文化、侗族大歌、传承与保护、体制创新 一、引论 侗族主要分布在湘、黔、桂毗连地区和鄂西南一带,全国侗族总入口近300万人,侗族 文化核心区域主要分布在湘、黔、桂毗连地区以贵州省的黎平县、榕江县、从江县,广西自 治区的三江县、龙胜县和湖南省的通道、靖州等县为中心,其民族文化特征突出、民族风情 浓郁,原生态民族文化保存相对完好,其中“侗族大歌”以其独特的文化品位和艺术魅力而 享誉国内外。 侗族大歌种类繁多,学界也有诸多说法。根据民间习惯,从音乐曲调方面考虑,侗族 大歌一般分为“嘎所” kgalsoh声音大歌 、“嘎嘛” kgalmas柔声大歌 、“嘎想” kgal xangc伦理大歌 、“嘎吉”和“嘎君” kgaljibl叙事大歌 五大类。从内容角度分析, 侗族大歌可分为抒情大歌、伦理大歌、叙事大歌三大类。 “嘎所”以展示音乐曲调为主,一般只有几句歌词,很少有特别长大的作品。其音乐 多模仿虫鸣、鸟叫的声音,是天人合一的交响曲,是人与自然的天籁之音,是最有特点的侗 族音乐。 “嘎嘛”、“嘎构”以抒发男女青年之间的爱恋之情为主要内容,一般以青年男女对 唱的形式表现。也可以翻译成“抒情大歌”。其音乐曲调缓慢、柔美。其感情色彩真挚、细 腻、缠绵、委婉,很受男女青年的喜爱。 “嘎想”以说理劝教和规范言行为主,其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是侗族社会 伦理道德的教科书。 “嘎吉”和“嘎君”以叙述故事为主,这类歌只是女的唱没有男声调,其中“嘎吉” 在演唱大歌时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以一人或多人轮流领唱、众人伴唱的形式表现;另一种是 男女在唱情歌大歌时,由一人领唱第一句接着众人接唱完一小段,有一个声部,接着又唱第 二段;这种唱法不象其它大歌类有很复杂的旋律和声部,而是象以长音叙说歌词中的每一句 意思来叙说演唱的歌。“嘎君” 不是用大琵琶伴奏单人独唱的嘎君 又有高音“嘎君”和低 音“嘎君”,“嘎吉”和“嘎君”一般都比较长大,有的长达数百句乃至上千句。 笔者作为“侗族大歌世界非物,贡文化遗产保护机制的建立及甑作建议”专题调研课题的牵 头人,围绕以侗族大歌为核心的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组织开展广泛的田野调查,调查活动以黎平、 从江、榕江三县交界地区为中心,共对12个乡镇20个侗族文化较为浓郁的民族村寨进行实地走访, 并在广西自治区三江和湖南省通道等县的有关侗族村寨作扩展性调研,在受访的歌师中年纪最大有 85岁,年纪勰的也有52岁。本砍调研的目的主要是以抢救性调查了解侗族大歌传承^的现状、传 唱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以及存在的问题等。黎、从、桔三县交界的绝大多数侗族村寨都会唱侗族大歌中 第二届中国语言经济学 2011 论坛 最为著名和流行的古歌:《洋水》、《渐行》、《苛八》、《嘎井》,《干赛》、《干省》、《故为省》、《嘎吉约》、 德能耳》、《嘎八月》、《亥介多嘎》和《共骂班赖》等,尽管各地说话的语调 语音 有较大差异, 但所唱的古歌的发音声调却高度的—致,唱出来的歌声基本上听不出有什么不同的地方。通过实地走 访和调查了解到的情况,结合有关文献资料,侗族大歌原唱和主要流行范围大致以榕江县的宰荡、大 利、苗兰至从江县的往洞、高传、高增、增冲、银潭、贯洞至黎平县的肇兴 包括龙额和水口等乡镇 的部份婀族村寨 、永从、岩洞、口江、双江等三县交界区域,以此区域为杨蝴向外演沿扩展, 广西三江、湖南通道等地的侗族大歌都是改革开放以后开始传唱起来的,属于本地原创性侗族大歌还 没有找到有力的佐证,但三江等地者嘶嘟:流域盛行白勺i可歌则是非常有名的。 二、民族文化传承面临的问题 通过对民族地区有关民族文化传承人的田野调查和访谈,一些共同的问题令人担忧:一 是真正掌握本民族文化精髓和技艺的入普遍年龄偏老而且接受汉文化教育程度偏低,对本民 族的语言文字 过去侗族没有文字,侗文是1958年才开始创建的 和汉字都认识不多,在 文化传承方面大多数是从小跟父辈那里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继承下来的,本民族的许多东西 全在脑海里,他们也坦然承认自己所学到的远没有父辈的多,只能学到父辈们的大半而已, 所学到的东西大多没有文字记录,即使有记录的大多数也是用汉字代替,由于各个歌师对汉 语语音字义的理解不同,在传唱和交流过程中往往歧义很多,这对传承和发扬光大民族文化 带来诸多不利影响而且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文档评论(0)

smdh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