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二章德育理论的发展..ppt
第二章 德育理论的发展第一节 中国古代的德育思想第二节 西方德育理论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传统的儒家道德教育的思想,认识到传统的道德教育思想的丰富和深刻。 2、了解西方几种有代表性的德育理论流派及其观点,并认识其对当前学校德育的意义和价值。 3、初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促进他们积极主动地拓宽自己的视野。? 道德是人们为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冲突和矛盾而产生的。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公民道德建设”“创建和谐社会” 问题???? 你知道古代的哪些学派和名人的道德教育观点,他们的观点对你有什么启发? 热身: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认为这个是愚民政策,孔子也由此成为不尊重劳动人民的典范)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孔子改变先前提出的“礼不下庶人”为“礼可以下庶人”,意识到了教育对提高人的素养和稳定社会政局的重大意义。)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源远流长。 第一节 中国古代的德育理论 中国文化是世界文化史上唯一经久不衰的文明发源地。在远古时代,中国文化就与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文化并驾齐驱。在中古时代,中国文化则屹立于世界东方,与西方的希腊、罗马文化交相辉映;欧洲自中古时代之后,进入历史上所称的黑暗时代,而中国文化却在漫长的中世纪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到了近代,虽然中国传统文化在与西方文化的竞争中不免落后,但中国文明形态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和思维结构,在文化层面上的意义并未消失。 [内容丰富] 从启迪社会成员自觉“立身做人”,到引导为人父母者积善兴家,教子成材; 从劝说当权者“修己治人,化民成俗”,到设计一系列具体的伦理道德规范、施教的途径、方法等。 [功能完善] 家、国; 个体、社会 [教育结构完善] 构建了一个系统的全面的道德教育体系: 教育的内容, 实施的方法 实施的途径 实施的原则 第一部分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理论 一、孔子 简介: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涉及人性理论的思想家,他认为,“性相近,习相远” 非常重视道德教育对培养理想人格的作用 基本内容:“仁”和“礼”, 仁的内容是“爱人”,其社会功能是“克己复礼”。 德性修养的原则和方法 1、学与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2、克己与内省:一方面,“君子求诸己”,“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省之”,另一方面“过则勿惮过”,认为“君子只过,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3、慎言而敏行,“敏于事而慎于言”、“讷于言而敏于行”,以及“言中伦,行中律”。 二、孟子 简介:孟子[战国]十分推崇孔子,“乃所愿,则学孔子。”,并以孔子的思想继承者自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人性本善”的学说的思想家。 教育目标:“明人伦” 相信人的善的潜质:人的“四端”(仁义礼智)“固有之也”,“人皆可以为尧舜” 孟子的基本观点 变化的观点和主体性的观点:人的本善是可以失去的,“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所以,不是“人人皆尧舜”。 实践的观点:主张道德修养需要培养“浩然之气”,磨砺意志,成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百折不挠的“大丈夫”。“反求诸己”要求“知耻”、“思诚”、“明善”,以达到至善的境界。 三、荀子 简介:荀子是战国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主张“人性本恶”。“其善者伪也”(伪:后天习得的因素),一方面提出:人性的“天之就也”“生之所以为然”的恶,一方面主张要去恶为善,“化性起伪”。 理想的人格(培养目标)是“士”“君子”“圣人”。 强调道德教育对人的个性完善的作用:教育过程即“化性起伪”“去恶转善”的教化过程。 荀子在教育方法和过程方面的主张 1、主张“隆积”“积靡” ,即“逐渐熏陶”,提倡“积善成德”。认为能否成为圣人在于“肯为”与否,即能锲而不舍地努力进取。 2、主张“防微杜渐”,认为环境和习俗对人的品性有很大的影响,必须“慎注错,慎习俗,大积靡”,防微杜渐。 3、注重修养与教化,主张培养好善疾恶、“择善从之”的精神,并将“礼义教化”与“修身自强”加以辨证协调。 4、主张“主、导”:对欲望要加以调节控制,合理疏导。 5、主张在培养个性品德时补偏救弊,立于“中道”; 6、主张以批评者为师:“故非我者而当也,吾师也;谄谀我者,吾贼也。” 四、墨子 培养目标是:能担任治国利民的职责、具有兼爱精神的“贤士”或“兼士”,; 内容:主张“兼爱”和“非攻”。 提出了听言迹行、察其所能、量功分禄及“合其志功而观“的考核、评价人才的原则。(全面的观点) 道德行动中的“利益”原则 墨子主张“兼相爱”“交相利”:兼爱是相互间的义务,并与物质利益相联系,“义,利也。” 将“利人”“利天下”理解为“义”的内容、目的和标准,认为“爱人”应以利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