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何其芳到王鼎钧--独白体散文诗漫论.pdfVIP

从何其芳到王鼎钧--独白体散文诗漫论.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何其芳到王鼎钧 ——独白体散文诗漫论 徐学 散文诗,简单地说就是具有诗质的散文。这种说法太过抽象,文学,广义 言之,都应具有诗的品质。那么,散文诗应何处找寻? 其实,可以让阅读感觉帮我们的忙。翻开那些没有情节结构也不分行的文 本,一个有阅读素养的读者会品味出两种不同的美感:一种以现实的人物、事 件或者客观的自然万物为重心,引申或蕴涵人生社会之理,传达出悠闲的、质 朴的、从容的韵味,这是散文;一种以作者的内心世界为中心,为了细致入微 地刻画淋漓尽致地表现个人的主观世界,不惜将客观世界压缩、变形;它更多 地借助诗的方法,如稠密的典故、意象、大幅度地跳跃00000@表现出更多的个性 色彩和风格,这应该就是散文诗了。 若是同意这一划分方法,就会看到一些论者或作者并不认为是散文诗的作 品,其实正是绝好的散文诗。散文诗,据我的观察,至少可以分为三类:意象 体,以意象为中心,如商禽、苏绍连等的作品;寓言体,现代寓言结构全篇, 如杜十三;鲁迅的《野草》,是兼而有之。独自体,像余光中的‘逍遥游》、地 图》、《听听那冷雨》,王鼎钧左心房漩涡》、杨牧的‘叶珊散文集》u1……这 些作品都采用了相同的叙述方式——独自。而且正是独白使它们更多地摆脱了 散文的框架向诗升华。这就是本文要论述的独自体散文诗。 独自来自何方?独白源于戏剧,指一种带有韵律的话语。西方的近代以 前的戏剧,无论是古希腊的歌队咏唱,莎士比亚笔下的人物念白,拉辛剧中的 崇高台词,总是伴随着韵律;在中国戏曲中,大凡抒发胸中喜悦怨怒,摹状目 前场景,讲述自家遭遇身世时,也多是韵白或唱辞。韵律使语言超越了琐屑的 日常生活,向诗与音乐靠近,这是西方诗剧与中国戏曲的共同之处。然而,我 575 们不把中国戏曲中的唱辞和韵白视作独自,这是因为,(1)中国戏曲的程式化 使它难于细致入微地刻画性格形象的内心冲突,如莎剧里的哈姆雷特的矛盾, 奥赛罗自杀前的表白,理查二世失势后的长叹与哀语……(2)它善恶分明道 德教诲意味浓厚,缺乏耐人寻味的哲理。(3)它少有浓郁的悲伧氛围。我们认 为独自基本上应该是一种舶来品。 叙述方式指作者以特定的语调或口吻导引读者的艺术方法。不同的叙述方 式会透露出不同的情感色调和情绪节奏,达成不同的美学效果。独白是一种更 接近诗的叙述方式,为了更透彻地了解这一点,这里我们把它与散文中最常见 的膏诉说”做些比较。“诉说”这一叙述方式指散文家常用的随随便便,似乎 与友人纵意而谈任心闲话的口吻,作者仿佛面对亲临现场的交流者,直接倾 诉,因此,喜欢用“昵”、“吧”、“啦”等语气助词和“儿”化词汇,还常常插 入“你知道,”“我说,”“我们……”领起的段落,努力营造一种现场感和口语 化的语境。它兴盛于“五四”之后,在反封建说教追求个性潮流的激荡下,散 文家试图寻找一种平等交流的口吻和语调,取代宣教的陈词堆砌的滥调。他们 从英国的随笔与中国的白话小说中汲取了养分,追求一种口语化的效果。30 年代,鲁迅翻译厨川白村论英国随笔,其中有“如果是冬天,便坐在火炉旁的 安乐椅上,倘在夏天,则披浴衣错,啜苦茗,随随便便,和好友任意谈话。将 这些话照样移到纸上的东西,就是ESSAY”,这一段被当时及后来的作者与论 者一再引用:嵋1林语堂更直截了当地说,“我所要搜集的理想散文,乃得语言 自然节奏之散文.如在风雨之夕围炉谈天,善拉扯,带情感,亦庄亦谐,深入 浅出,如与高僧谈禅,如与名士谈心……州引可见当时散文界对“诉说”的一 见倾心和群起仿效。今天看来,“诉说’’自有其不可替代的艺术功效,尤其对 于宣传鼓动,对于沟通大众,它依然是较“独自”更见成效的叙述方式。它在 20年代至80年代的中国散文作品中极其普遍,可以预期,进入21世纪它仍 将占据大众传媒。 在“诉说”为主导之时,有人仍潜浸于神秘的个人经验、幻想和一些骄傲 和愤懑,以此结构和酝酿自我独特的美感结构,尝试着把意识与灵魂压缩转化, 逸入纯粹的诗的世界。在那世界中重新认识自己,从而和周遭的现实保持~定 的距离,甚至和自己保持一定的距离。“独白”作为一股潜流一直在中国文坛 忽隐忽现,特别在30年代,先后有陆蠡《海星》(其中第一至第四辑)、何其 芳《画梦录》以及卞之琳、李广田写于1936年的散文诗作品。H1 这些篇章是一群青年散文家苦闷心境的独自。

文档评论(0)

smdh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