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震与荀子之思想歧异.pdf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儒拳全球篙埴(2007眩沂·誉山)荀子思想的管代僵值圉除拳浙研封曹箫文集 戴震与苟子之思想歧异 台湾.彰化师大国文系教授张丽珠 摘要 戴震的学说对于宋明理学有极大之反省,他所自言要发狂打破的『宋儒家中太极图 J,1其中很重要的一环,便在于要破理学『理先气后J之r理气二元J思想。戴震从 经验世界现实关怀出发,通过所主张的自然气化的本体论,建构起殊异于理学模式的新义 理观。戴震对理、气采取『去等级化J的理论结构方式,其气论是f理气合一J之f神气 不--j、’『形神不二J的气化本体论立场,具有形而上的性格。因此戴震一方面认同孟子 肯定人有超越的道德本心;另方面又试图由此建构出一种非形上学的强调道德创造的理论 系统,以相埒于理学之f道德形上学J。也因此戴震虽然和荀子同样都从气性出发,但却 与苟子不承认人具道德创造性、否认人有超越的道德本心的理论结构,具有本质上的殊异。 是故自居为《孟子》确解的戴震,他在《孟子字义疏证》中批评荀子乃r无于内而取于外J, 『知礼义为圣人之教,而不知礼义亦出于性。J2两人之殊异,实不容抹杀。 一、前言:迭有争论的戴震与孟、荀之异同 关于儒学中的两大支——孟子与苟子,由于孟子思想在理学主流程朱和陆王学派皆极 力发扬、加之朱熹《四书集注》自从元仁宗皇庆二年(1313年)起便以科举建制主宰中国 仕进的优势,其r性善J说长期来稳居儒学思想之正宗;至于持论『性恶J说的苟子,则 一向被从孟子的对立面加以看待,如劳思光《中国哲学史》便持孟子立场地宣称苟子是f失 败之儒者J、 『背儒而近墨J,其谓『就苟子之学未能顺孟子之路以扩大重德哲学而言, 是为儒学之歧途。J并认为秦汉以后中国文化精神之弱敝,r内在枢纽,皆由荀学之病。J 3对此不公允现象,或可从『孟学系苟学J的角度来看待。4相对来说,清儒比较能够看重 苟学,比较肯定荀子的传经之功,汪中苟卿子通论便称『苟卿之学出于孔氏,而尤有 功于诸经。……六艺之传赖以不绝者,苟卿也。周公作之;孔子述之;苟卿子传之,其揆 一也。J5刘师培《国学发微》也说f子夏、苟卿,皆传六艺之学者也,是为汉学之祖。J 1当戴震馆于朱玮家时,自言其在山两方伯署中时,尝伪病十数U,起而语方伯E=l『我非真病,乃发狂打破 《经韵楼集.答程易【II丈 宋儒家中太极图耳!J段K裁谓其时戴震即在造《绪占》也。(详段玉裁: 书》,台北:大化出版社,1977,.贞55。) 2戴震:性七,《孟子字义疏证》(台北:广文书局,1978)卷中,页8。 3劳思光:《中国哲学史.苟子‘j儒学之歧途》(香港:香港中文大学,1980),页277、288、292。 4借刘又铭语。详参氏着:苟子的哲学典范及其在后代的变迁转移,《汉学研究集刊》第3期(2006.12), 页l。 5汪中: ‘述学补遗》(《四部备要》册545,台北:中华书局,1965),页6—7。 538 儒擎全球输墟(2007瞧沂·着山)荀子思想的雷代僵值圈除拳衡研言寸宫言舍文集 1此盖由于清代『崇实黜虚J的学术取向,使得清儒亟不满于理学因独苇《四书》,导致 理学末流对《五经》及经注I}j说等皆『束书不观,游谈无根J的发展流弊。如纪昀所讥: r《五经》率皆庋阁,所研究者惟《四书》,所辨订者办惟《四书》。J他并对奉为取士 圭臬的《四书大全》点名批判,谓f虽有明二百余年悬为功令,然讲章一派从此而开,庸 陋相仍。遂似朱子之书专为时文而设,向.经义于是遂荒。J又说r明代诸儒注疏皆度阁不 观,《三传》、《三礼》尤几成绝学。J尤其科举之文,虽名为发挥经义, 『实则发挥注 意,不问经义何如也?且所谓注意者,又不甚究其理,而惟揣测其虚字语气,以备临文之 模拟,并不问注意何如也?J2因此清代学风转趋尊经崇汉,阮元即日『圣贤之道存于经, 经非诂不明。汉人之诂,去圣贤为尤近。J 『汉人之诂多得其实者,去古近也。J3在论 学方面他也说: 窃谓士人读书当从经学始,经学当从注疏始。空疏之士、高明之徒,读注疏不终卷 而思卧者,是不能潜心擘索,终身不知有圣贤诸儒经传之学矣。4 不过虽然清儒颇有为汉学平反、并提升自唐以下见黜千年的苟学之况味,但直到光绪三十 一年(1905年)废除科举止,

文档评论(0)

smdh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