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遗传性神经性肌强直家系调查与遗传学特征分析.pdfVIP

中国遗传性神经性肌强直家系调查与遗传学特征分析.pdf

  1. 1、本文档共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质性肺炎,对糖皮质激素治疗反应不良。 2、肌肉病理改变 最突出的病理改变为散在和成组分布的肌纤维坏死,也可见非坏死肌纤维的炎细胞浸润。 坏死的肌纤维多见于肌束深部。肌纤维肥大和萎缩出现在部分患者,伴随间质结缔组织增生, 类似肌营养不良。淋巴细胞浸润不明显,可以看到少量肌纤维坏死后伴随的非特异性的单核细 胞浸润。也可以看到个别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肿胀,非特异性酯酶染色可以发现部分毛细血管 内皮细胞出现深染。电镜检查可以发现毛细血管的大量丢失以及残存血管存在内皮细胞肿胀, 没有皮肌炎常见的血管内皮细胞管网包涵体。 免疫染色可以发现骨骼肌内许多CD68阳性的单核细胞浸润,而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 浸润不明显。MHC.1染色在部分肌纤维膜出现深染,毛细血管出现丢失和内皮细胞的肥厚,其 周围出现补体沉积。 中国遗传性神经性肌强直家系调查和遗传学特征分析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神经内科 伍文清李继梅易立 IlClVe 松迟缓为主要临床表现,睡眠时肌强直不消失,随意运动可以诱发。许多疾病可以引起周围神 经兴奋性增高,根据病因可以分为获得性、遗传性和散发性三类。当前的家系研究全部来自欧 美,中国尚没有遗传性NMT家系报道。 .、 目的:寻找神经性肌强直表型缺陷,探讨遗传性神经性肌强直基因的定位克隆研究。 方法:通过先证者对家系成员进行实地调查得到表型缺陷家系,并绘制系谱图;对调查的 家系成员进行病史、体检、肌电图、组织活检等检查;并对先证者进行分子遗传学研究。 结果:1、家系资料:收集到一个5代53人的NMT家系,家系分析表明为常染色体显性 遗传(见图1)。男性28人,女性25人;17人患有该病症,其中男性13人,女性4人,发病 年龄为10-20岁。先证者,男性,50岁,15岁发病。病初患者双小腿“抽筋”、僵硬,休息或 运动均可以出现,但剧烈活动后明显。症状逐渐波及到大腿、上肢、胸腹部、颈部。患者不敢 大笑、猛然回头、突然站立;系鞋带时不能下蹲过久,否则会出现颈部、下肢和腹部肌肉僵硬; 有时可因夜间睡眠时翻身而诱发。体检发现双侧腓肠肌、三角肌、大腿肌肉蠕虫样运动,无明 显肌萎缩。实验室检查仅发现肌酸激酶(cK)轻度升高。 2、肌电图检查:可见典型的自发性放电活动,可见2联、3联或者多联的运动单位电位(见 .25. 图2),神经传导速正常,考虑为神经源性损伤。 3、病理检查:左腓肠肌及腓肠神经组织活检可见小角状萎缩肌纤维,伴随群组化现象及肌 纤维肥大;有髓神经纤维中度减少伴随轴索再生。结合临床、肌电图和病理活检NMT诊断明 确。 4、遗传学分析:应用传统连锁分析结合外显子高通量测序分析两种方法对先证者KCNAI 基因和KCNQ2/3基因进行DNA测序。结果未发现有意义突变,排除了目前已报道的候选致病 基因区域。 讨论:该家系患者与已经报道的家系有较大不同:(I)均有周围神经兴奋性增高症状(肌 肉颤搐、痉挛、僵硬和放松迟缓);(2)无中枢神经系统异常表现,如发作性共济失调和癫痫发 作,表型相对单一;(3)受累肌肉广泛,包括四肢、躯干甚至极为罕见的咽喉肌;(4)家系谱 较大,已报道的家系多数仅2代人患病,少数为3代。 DNA测序未发现有意义突变,排除了目前已报道的候选致病基因区域。我们认为该NMT 家系可能为新的致病基因所致,亟需开展进一步的分子遗传学研究以证实。 结论:该家系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方式,适合于进一步的候选基因克隆及连锁分析、定位 克隆研究,以便寻找到相应的神经性肌强直相关新的致病基因。 正常男性:a…男性患者:一…..先证者:名…..。 正常女性.Q…女性患者:·…..已死亡:/。 图l:神经性肌强直寥系图一 图2:自发性艘颤搐电位,·2联,3瑟奏煮多联的运动单住电位, .26.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bb21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