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关于对徐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探究
徐炳仁1,王新文2,王海青3,王东君4
(I.徐州市徐国历史研究会,江苏徐州221000;2.徐州师范大学徐文化研究中心,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民族传统历史优秀文化的遗存,在历史与现代、继承与发展的课题上,笔者首先
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内涵、分类、特性入手,进而深入分析徐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实意义.同时,剖析
徐州市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绝对优势。继而,提出徐州市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徐
州市加强与改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探究
序言
从2006年,徐州市文化局在市文化馆设立了“徐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办公室”,制定了《徐
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方案》。在濉宁县举办了徐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训班,组织相关人员深入到
农村、企事业单位,进行文字、图片、录像资料的采录、征集和普查工作。完成了参加江苏省第一批非
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25个保护项目申报工作。丰县糖人贡、沛县泥模、濉宁落子舞、邳州跑竹
马、江苏柳琴戏、江苏梆子戏、徐州琴书等12个项目入选省文化厅公示的江苏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
产代表作名录推荐项目名单。到2009年6月13日,徐州市举行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授牌仪式暨
“文化遗产日”专场演出,对徐州市第一批十大类56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授牌,现场展示非物质文
化遗产。市领导邹徐文、徐崇先、段雄、赵彭城参加活动。会议介绍:自2004年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工程启动实施以来,徐州市先后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领导小组、专家委员会和保护中心,
并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累计投入220余万元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和保护工作。截至
目前,徐州市共有徐州梆子、徐州剪纸、徐州香包等8个国家级费物质文化遗产项目,34个省级非物质
文化遗产项目,56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徐州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
列。
徐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邹徐文要求,要从对国家和历史负责的高度,从维护文化安全的高度,
充分认识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和艰巨性;文化等部门要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加强多形式、多途径的
宣传教育,使文化遗产保护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着力构建起以政府为主、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文化遗产保
一
护新格局,推动徐州市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不断发展。
徐州文化竞争力位列全国第十名。(2007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本》对包括港澳台和内地的200个
地级以上城市的综合竞争力进行了排序。徐州位列文化竞争力第lO名。城市文化竞争力是一个城市所
拥有的人文遗产资源、人才资源、人文环境、文化心态、思维观念、文化资本、文化硬件、基础设施与
文化政策与体制、文化创新力、文化生产力、文化消费力、文化市场成熟度等诸因素综合形成、相比较
而体现的竞争优势。中国社会科学院倪鹏飞博士认为,徐州文化竞争力之所以能获此排名,是因为徐州
徐文化的底蕴深厚和两汉文化在国内具有独特性和文化资源构造的完整性、丰富性的明显优势。下面,
笔者就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内涵、特性入手。进而分析徐州市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实意义,
对保护工作存在的现实问题进行剖析,指出徐州搞好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优势,最后,提出徐州
市加强和改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对策及建议。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内涵与特性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是经过不断修改逐渐完善的。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系列文件来看,非物
质文化遗产概念是由民间创作、民间文化等概念演变发展而来的,其内涵在人们对民间文化的深入理解
中不断丰富。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权威表述,国际社会是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保护非物质文
化遗产公约》中作出的,在国内则是2005年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中的规范表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表述为:被各群体、团体、有时
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
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
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人类
的创造力。在本公约中,只考虑符合现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牛奶过敏的诊断、管理和预防意见书(2024).pdf VIP
- 西安2初一新生分班(摸底)数学模拟考试(含答案).doc VIP
- 2025年新版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英语 四上Unit 4 Helping in the community单元整体教学设计.pdf VIP
- 中国碳化钨项目创业投资方案.docx VIP
- 内能的利用的学案.doc VIP
- 建筑与市政工程防水通用规范试题(含答案).doc
- 《中国儿童生长激素使用情况研究》.pdf VIP
- 万华化学经营分析报告.docx VIP
- 2025年中国PVB中间膜项目商业计划书.docx VIP
- 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2017年第二批项目.doc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