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海洋的经济文化思考——兼论清代以前福建海外贸易.pdfVIP

福建海洋的经济文化思考——兼论清代以前福建海外贸易.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福建海洋的经济文化思考 ——兼论清代以前福建海外贸易 任婵娟 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一、清代以前福建海外贸易发展的历史进程 1.古时闽地海外贸易初露端倪 《后汉书·郑弘传》载:“旧交趾七郡贡献转运,皆从东冶(今福州)泛海而至。”“旧交 趾”指今两广南部和越南北部地区,这些地区向朝廷进贡时,先以福州为中转站,再由福 州泛海而至。可见福州当时的海上运输已初露头角。 2.魏晋南北朝时期闽地海外贸易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闽地造船业发达。三国时孙吴将福建作为造船基地,在该地设立典 船校尉,并在今霞浦县设立温麻船屯来负责督造船只。所造之船供“浮海”之用。《三国 志·吴书·吴主传》记载有“浮海求夷洲(今台湾)及檀洲(据说是今日本群岛)”。据《宋 书·蛮夷传》记载,当时闽地已出现“舟船继路,商使交属”的状况。两晋末年和南朝梁 末,中原汉人两次大规模南迁人闽。志称“晋永嘉末,中原丧乱,士大夫多携家避难入 闽。”又称“永嘉二年(308年),中州板荡,衣冠始入闽者八族”。这些“衣冠南渡”者将中 原先进的生产技术、文化知识带到闽地,促进了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为其发展生产、参与 海外贸易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南北朝时期,闽地已能制造远洋木船,主要驶往南海诸国,包括今新罗、南洋群岛、阿 拉伯地区,海外贸易往来已粗具雏形。 3.隋唐五代时期福建海外贸易的崛起 隋唐时期,闽地人口增长,经济生产快速发展,社会安定。唐代朝廷相继在此设置福、 建、泉、漳、汀五州,由此,福建行省地位初见端倪。这表明朝廷已将闽地作为重点发展地 区并予以重视。当时福建造船业以福州、泉州为中心。《太平寰宇记》中将“海舶”列为泉 福二州土产之一。为适应航海需求,泉州当地已能建造高大华丽的大海船。据记载:泉州 所造之船,其长十八丈,次面宽四丈二尺许,底宽二丈,为尖圆形,银镶船舷十五格,可贮货 品二万至四万担。如此之大船,主要用于航海贸易。 五代时期,闽王王审知治闽,他积极鼓励海外贸易,重视对外交流。开辟甘棠港作为 ·478· 第二篇专题篇 福州外港,以加强与海外的往来。并在福州港设有榷货部门,专门管理舶货征榷事务,泉 州也从原来中转港口变为直接对外贸易的主要港口。王审知还制定了优待外商的政策, 以“招徕海中蛮夷商贾”。 此时期闽地海外贸易的领域不断拓展,北与新罗(今朝鲜半岛),南与南洋群岛以及 印度、三佛齐和阿拉伯地区的贸易往来日渐频繁,并纳入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循环运作。 唐代,泉州出现“市井十洲人”的繁荣景象。 4.宋代福建海外贸易的繁荣 宋代统治者主张海外贸易“以补国用”,并将“通洋裕国”列为国策。据载“福建一路, 多以海商为业”。宋元以来,福建一直是中国海船乃至远洋海船制造中心。“南方木性, 与水相宜,故海舟以福建船为上,广东、广西船次之,明船又次之”。宋代,最大商船可以 载货5000石;《梦粱录》中记有,“海商之船,大小不等。大者五千料(一料即一石,五千石 相当于三四百吨左右),可载五六百人。中等二千料至一千料,亦可载二、三百人。余者 谓之缵风,大小八檐或六檐,每船可载百余人”。不仅如此,所造之船,利于航行,“其制皆 以全木巨舫挽叠而成,上平如衡,下侧如刃,贵以其可以破浪而行也”。“船舱内货物交相 叠放,无少隙处,客商在船上十分拥挤”。所载货物之多,客商之众,可见一斑。造船水平 的提高,远航能力的提升,有利于福建海外贸易的拓展。宋代,指南针应用于航海,取得航 海技术的一大进步,“舟船往来,唯以指南针为则”,“风雨晦冥时,唯凭针盘而行”,从而提 高了商船的航海能力。 北宋元佑二年(1087年),朝廷“诏泉州增置市舶司”,泉州港的贸易地位进一步突 显。“刺桐港”(泉州古称)出现“厘肄杂四方之俗,航海皆异国之商”,“珍奇毕集,近联七 邑百万家;生聚实蕃,远控重溟数十国”的贸易盛况,并逐渐成为全国最大的商港。南宋 时期,宋室南渡,定都杭州,国家政治、经济中心随之转移至东南沿海。泉州以其近便的陆 海交通,成为当时海外贸易的重要门户。商贾“若欲船泛外国买卖,则是泉州便可放洋”。 “若有出洋,即从泉州港至贷屿山门,便可放洋过海,泛往外国也”。 宋代,福建已与海外4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海外贸易航线众多,且大多以泉 州为起点。其中包括泉州至日

文档评论(0)

smdh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