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认知语言学角度试论古诗英译处理.docVIP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试论古诗英译处理.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作者简介: 翟亚敏(1984-)女, 河南郑州人,海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英语语言文学与戏剧,诗歌研究。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试论古诗英译处理 翟亚敏 李华锋2 (1. 海南大学外国语学院 海南 海口; 2.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英语系 湖北丹江口) 【摘 要】:认知体验观解释了翻译主体性的内在结构和内涵,语境对翻译的重要性已成为语言学界的一个共识,而认知语境和认知体验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本文以认知语言学的体验“互动观”与语境趋同度的一致性试讨论在认知语境趋同度不同的情况下,如何处理古诗英译。 【关键词】:认知体验观 翻译 认知语境 趋同度 A Study on English Versions of Chinese Poetry from Cognitive Perspective ZHAI Ya-min1, LI Hua-feng 2 (1.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Hainan University, Haikou 570228, China; 2. English Department, Yunyang Teachers’ College, Danjiangkou 442700, China) Abstract: The Embodied Mind Theory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helps to explain the internal structure and contents of the literary translation subjectivity,in linguistic field, the importance of the degree of the convergence to translation becomes the shared idea. This paper tries to study how to translate the old Chinese poems into English on the condition that the Embodied Mind Theory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keeps greatly consistence with the degree of the convergence. Key Words: the embodied mind theory; translation; cognitive context; the degree of the convergence 一、体验“互动观”观点 认知语言学认为, 语言行为是基于体验之上的认知行为, 语言认知以范畴化的形式来表现。 语言认知不是一种超验的行为, 而是在人们对于客观世界体验的基础上形成的, 它的特点是体验性、受环境制约和交互性。莱科夫(Lakoff)和约翰逊( Johnson)将体验哲学( Philosophy in Flesh, Embodied Philosophy)作为认知语言学的基础, 并进一步认为语言的认知范畴化是通过隐喻、借代等方式来表现, 表现的内容通常与人的身体相关, 原因在于人的身体具有最直接的体验性。 认知语言学关于体验与认知关系的理论给翻译研究带来较大的启示。王寅认为, 可以将翻译活动视为现实体验的认知主体将一种语言映射转述成另一种语言的认知活动, 翻译活动具有体验性、互动性、一定的创造性、语篇性、和谐性和“两个世界”的特点。体验哲学与认知语言学关于体验的普遍性观点解释了翻译的“可译性”, 认知源于体验的观点则指出了创造性翻译的适度性问题。可见, 体验哲学与认知语言学对翻译研究具有较大的解释力。 二、认知语境与认知体验“互动观” 认知语境是认知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 是指“人对语言使用的有关知识,是与语言使用有关的、已经概念化或图式化了的知识结构状态。” [1]在语言的使用过程中, 交际者根据交际场合的需要, 会自觉不自觉地激活有关的认知语境内容, 使之投入使用。认知语境包括由于认知主体不同的情感、动机和意志所涉及到的语言使用的具体场合、上下文知识、文化背景知识以及社会表征等, 而这些即是认知主体客观世界体验的反映。在翻译中,认知语境趋同度与认知体验“互动观”紧密相连,趋同度越大,说明体验“互动”程度越高,反之,则越低。 三、认知语境与古诗英译 古汉语诗词是用最简练的语言表达最强烈的感情, 形象精练、能抓住典型的动作或特殊事物创造出诗的意象。古诗讲究“音美”、“形美”和“诗言志”; 可以利用各种语言形式来勾勒出意境。但是, 由于语言的不同, 在古诗的翻译过程中意象却往往不能被充分地表达; 而“意象是诗歌的灵魂, 没有意象, 就没有诗

文档评论(0)

youyang9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