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虚从瘀论治黄褐斑临床经验
刘 胜1 黄 莺2
1·成都中医药大学2005级七年制硕士(四川成都610075)
2·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成都610075)
摘要:黄褐斑为本虚标实之证,应从虚从瘀论治,以培补肝肾治其本,活血化瘀治其标,佐以温阳,寓有“善补阴者当于阳中求阴”的观点,临床颇有效验。 关键词:黄褐斑 中医治疗 从虚从瘀论治
中图分类号: R758·4+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0-3649 (2007) 01-0083-01
黄褐斑是一种常见的面部色素沉着性皮肤病,表现为面部淡褐色或深褐色的不规则的斑片,多见于中青年女性。病程长,难治愈。笔者导师黄莺积20余载临床经验,对治疗黄褐斑有其独特见解,认为该病为本虚标实之证,其病程长、难治愈与患者肝肾阴虚、气郁血瘀有关,主张从虚从瘀论治,提出培补肝肾治其本、活血化瘀治其标,佐以温阳,方中寓有“善补阴者当于阳中求阴”的观点,临床颇有效验。现介绍如下。
1 黄褐斑为本虚标实之证
1·1 肝肾阴虚为其本 明代医家陈实功在《外科正宗·卷十一·女人面生黧黑斑》中论述:“黧黑斑者,水亏不能制火,血弱不能华肉,以致火燥结成斑黑,色枯不泽”,指出黄褐斑是由气血不足,肾阴亏虚不能制火,肾水不能上承,以致火燥结成斑黑;因肾主藏精,黑色属肾,肾精不足,肾虚黑色上泛,则生黧黑。明·《普济方》曰:“面尘脱色,是主肝。”当责之于肝。清·《张氏医通》曰:“面尘脱色,为肝木失荣。”进一步指出面尘由肝血不足而引起。老师认为妇人以血为用,临床多先见神疲乏力、失眠多梦、腰背酸痛、形寒肢冷、经血减少,肝肾阴血亏虚等虚证表现在先。肾藏精,肾为水火之脏,主精气之生发,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根本。黑色内应于肾,肾阳不足,命门火衰,不能鼓动精血周流上承;肾阴不足,阴虚精血不能上承,致面颊不得精血荣养而生黑斑,外显肾脏本色。故肝肾阴虚为黄褐斑发生之根本。
1·2 气郁血瘀为其标 明·《普济方》曰:“面上黯,此由凝血在脏”。指出本病可因凝血在脏,热入血室所致。肝肾阴虚在先,致使肝失疏泄,性喜条达失职,情志失调,导致肝气郁结,郁而化热,灼伤阴血,致使颜面气血不和,气滞血瘀,络脉瘀滞而引起面部黄褐斑。多伴有情绪波动,月经先后无定期,经量过少或稀发,经色紫暗或黑,甚则闭经,痛经。故气郁血瘀为黄褐斑发生之标实。
2 从虚从瘀论治黄褐斑
老师认为黄褐斑病机其本在肝肾阴虚,阴虚及阳,其标在气郁血瘀。因此治疗上采取调补阴阳,填精补髓之法。阳生阴长,精血充沛,血脉流畅,自然瘀祛新生,面颊皮肤得养,色斑逐渐消退。主张从虚从瘀论治,提出培补肝肾、行气活血化瘀为本病的治疗总则。方选六味地黄丸合二至丸加减,药用制首乌20g、熟地15g、山茱萸15g、女贞子12g、旱莲草24g、菟丝子20g、桑椹子15g、枸杞15g、淫羊藿15g、肉桂5g、丹参20g、鸡血藤30g、郁金12g。方中选用淫羊藿、肉桂意在善补阴者当于阳中求阴、气郁血瘀当以温药行之。若属阴虚夹湿证型,治以滋阴除湿、活血通络,改选滋阴除湿汤加减,药用柴胡10g、黄芩10g、橘络10g、丹参20g、知母10g、黄柏10g、白茅根15g、当归12g、川芎10g、赤芍20g、白芍20g、生地15g、白芥子10g。若气阴不足,形寒肢冷者,治以益气养阴、温阳活血,改选十全大补汤加减,药用黄芪30g、黄精20g、太子参15g、炒白术15g、熟地15g、当归15g、川芎12g、赤芍20g、白芍20g、肉桂10g、金樱子10g、菟丝子20g。
治疗中灵活选药,若肝郁气滞症状突出者,常用醋香附、醋青皮、小茴香、凌霄花、合欢花、刺蒺藜等;月经不调,胞宫寒滞者常选鹿角霜、菟丝子、吴茱萸、台乌、制附片等。同时不忘审视患者年龄、性别、病程、宿疾、经、带、胎、产、房事、日晒、疗程等导致该病发生、发展和影响预后转归的因素,及时调整治疗思路,方可获得临床良效。
3 病案举例
彭某,女, 38岁, 2005年3月27日初诊。主诉:面部黄褐色斑片2年余。现病史: 2年前因工作紧张,熬夜加班,失眠多梦,继而神疲乏力、月经量少、面色不华、渐生色斑,始起淡褐,日渐加深,伴有腰酸腿软、心烦易怒,经期乳胀,经色暗红,淋漓不尽,舌质偏红,苔薄少,脉细弦。辨证:肝肾阴虚,气郁血瘀。治则:培补肝肾,行气活血化瘀。方药:六味地黄丸合二至丸加减。制首乌20g、熟地15g、山茱萸15g、女贞子12g、旱莲草24g、菟丝子20g、桑椹子15g、枸杞15g、淫羊藿15g、肉桂5g、丹参20g、鸡血藤30g、郁金12g、小茴香10g、水煎服,日1剂。服用14日后二诊,给予黄芪40g、熟地20g、当归20g、川芎15g、山茱萸15g、菟丝子20g、橘络10g、仙灵脾15g、桔梗10g、枸杞15g、桃仁10g、刺蒺藜15g。连续服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