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高分子材科科学与工程研讨会
聚苯乙烯/介孔分子筛复合材料中的独特界面结构
一“红毛丹刀状有机/无机杂化粒子的形成
吴刚,吴彤,刘拥华,孙培育,西村透
东丽纤维研究所(中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高分子材料研究所
上海市闵行区紫竹科学园紫日路500号,上海200241
杂化材料,特别是包含无机纳米颗粒及聚合物树脂的杂化材料近年来是一个研究热点。
molecular
在所使用的多种无机填料中,新型材料介孔分子筛(mesoporoussieve,MYS)的出
现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趣。一些研究者已就使用有机单体和无机介孔材料的主客体聚合反应及
其产物进行了研究,其内容主要涉及存在于介孔的有限空间内的分子链的受限物理性质,有
些则试图利用不同表征手段对单体进入纳米孔道并发生聚合加以证明[卜4]。本研究利用原位
聚合方法制备了聚苯乙烯/介孔分子筛复合材料(PS/埘S)并着重研究了它的界面结构和所得
材料的物性。在研究中发现了一种新型的有机/无机相界面结构并据此提出“红毛丹”状有机
/无机杂化粒子的模型。
烯.过氧化苯甲酰以一定比例混合后实施自由基聚合,得到含有3一IOwt%MMS的PS舢S样品。
为比较还在相同条件下合成了纯PS及含有3-10wt%普通纳米二氧化硅的PS/Si02复合物。对上
述样品通过S蹦、Molau试验、DSC、TGA和力学性能测试等进行了表征。
图l显示将PS/泓S样品淬断后以SEM观察的微观结构。在无机粒子和树脂间形成的特殊
界面形态酷似一种热带水果红毛丹,其卵形的果实和纤毛状的触须分别代表MMS无机颗粒和
聚合物分子链束。当使用氢氟酸对此表面进行刻蚀后,如图2的SEM照片所示,由于无机颗
粒被除去而留下黑色的凹坑,非常有趣的是在凹坑的外缘留下许多指向凹坑中心的白色刺状
物。这些残留物应是原来存在于无机纳米孔道中的聚合物,随着无机纳米孔道的消失,它们
被裸露出来。这个结果是到目前为止证明单体进入MMS的纳米孔道后发生聚合的最直接的证
据。在MYS的纳米孔道中所生成的Ps分子由于周围无机孔壁的限制而只能向孔外生长,逐渐
伸展到粒子外部的PS分子柬即形成“红毛丹的触须。由于这种具有触须的有机/无机杂化
粒子在树脂中不易团聚、因而达到较均匀分散,且粒子内外为同种的有机聚合物物质,其形
成有可能强化聚合物树脂和无机填料之间的界面相互作用。聚合物的触须,即从纳米孔中伸
出的PS分子束与基体的PS分子相互缠结,由缠结分子形成的界面层包裹在无机粒子周围,
使通常制备无机填料增强树脂材料时容易发生的界面破坏现象可能得到改善。图3为纯PS、
含有不同含量的纳米二氧化硅或介孔分子筛的PS/Si02及PS/删S样品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的
测定结果。纯PS的Tg约为9l℃。与其相比,所有杂化材料都显示较高的Tg,而Ps/MMS的
Tg又总是高于PS/Si02。这个结果表明在介孔分子筛的纳米孔道内的PS分子链段运动受到相
当大的限制。因此,通过这种设计和控制界面结构的方法有可能得到有机相和无机相的界面
相容性、以及热性能和力学性能均得到改善的复合材料。
499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研讨会
F电.1跎M矗翻口F叩hdthefa-趾.m.m蕾F坼-2譬M.删灯粤耐alP.S/MMB曲mp面h
Fig.30l¨·tnn一恼矾t卿盱-土l聃of
PS彻惦∞p函-, Ⅳ衙hylⅧh嵋”。蛆“““PS/MMSnd
P踮iQⅢ岫
参考文献
【l】Wu,C.G,Bein,T..Science,1994,264,1757
735
【2】Frisch,H.L.,Mark,J.E..Chem.Mater.,1996,8,l
【3】3 Aida,T.,Tajima,K。Angew.Chem.Int.Ed.。2001,40,3803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