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论纪批苏诗的特点与得失
莫砺锋
(南京大学)
在清代的苏诗研究著作中,纪昀的评点《苏文忠公诗集》无疑属于
最重要的一类。据纪昀自称,他评点苏诗始自乾隆三十一年(1766),终
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五年间凡五阅苏诗:“初以墨笔,再阅改用朱
笔,三阅又改用紫笔。交互纵横,递相涂乙……。”①在纪氏一生的评点
活动中,这大概是最为郑重其事的一次了。仅从此点而言,我们就可看
出纪昀对苏诗的重视程度。当然,更重要的还在于纪批中存在着大量
的真知灼见,所以后来王文诰在其《苏诗编注集成》中大量引用之。当
代苏轼研究者也对纪批苏诗予以高度的重视,例如近年问世的两种苏
轼研究史专著都以相当大的篇幅来评说纪批苏诗。②然而,纪批中还
有不少胜义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本文就此试作论述。
纪昀一生中最重要的学术活动是主持编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①见纪昀评点本《苏文忠公诗集》卷首,线装书局2004年版《宋集珍本丛刊》
第二十册(影印清末李香岩手批本),第671页。按:下文凡引纪批皆据此本,为免
繁冗,仅在正文夹注卷数。
②详见曾枣庄《苏轼研究史》第319—331页,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王
友胜《苏诗研究史稿》第307—323页,岳麓书社2000年版。
论纪批苏诗的特点与得失·353·
余嘉锡指出《总目》的学术贡献是:“剖析条流,斟酌古今,辨章学术,高
挹群言。”①应该说,这种学术精神同样也体现在纪批苏诗之中,那就是
对苏诗与前代诗人之问的渊源关系有全面的论说与评析。除了偶然指
出苏诗与先唐诗歌之间的关系,例如说苏诗“忽叠韵,忽隔句韵,音节之
妙,动合天然,不容凑泊,其源出于古乐府”(卷七),纪批最关注的是苏
诗与唐诗之间的传承或变革。这种关系有时仅是风格之相近,例如《寄
蔡子华》“风韵特佳,如出初唐人手”(卷三一),又如《铁沟复赠乔太博》
“文境拓开,音节亦直逼唐人”(卷十二)。或许是由于苏诗的总体面貌
与王维、孟浩然及韦应物一派的诗风相去较远,苏诗偶然类似王、孟时
倒反而体现为风调之相近,例如《雨中过舒教授》“淡远,有王韦之意”
(卷十六),《新城陈氏园次晁补之韵》“忽作王孟清音,亦复相似”(卷十
二)。当然,也有一首苏诗中局部的风格近于其他唐人的例子,例如《和
秦太虚梅花》中“万里春随逐客来,十年花送佳人老”二句“悲壮似高、岑
口吻”(卷二二),但这种情况不太常见。纪昀在揭示苏诗与唐诗之关系
时,视野相当宽阔,目光也很敏锐,对于某些在苏诗中偶然出现的学唐
之痕迹也不轻易放过。如果说指出苏轼的《石鼓歌》“精悍之气,殆驾昌
黎而上之”(卷四)是人所易见者,那么指出苏诗与李商隐、姚合等人的
关系则是纪昀的独到之见了,他认为《刁景纯赏瑞香花忆先朝侍宴次
韵》“后四句寓兴深微,置之玉溪生集中,不可复辨”(卷十一),又指出
《新年五首》其一“似武功一派”(卷三九),这都体现出相当犀利的眼光。
苏诗门户广大,风格多样,他对唐代诗人的借鉴、学习呈现出一种
兼收并蓄、转益多师的态度,但是纪昀注意到,苏轼对唐诗的借鉴存在
着一个最主要的对象,那就是杜甫。在纪批苏诗中,指出苏诗与杜诗之
关系的例子不胜枚举,其中有的是着眼于全篇风格的,例如《次韵张安
道读杜诗》“句句似杜”(卷七);有的是着眼于某种手法的,例如《答任师
中家汉公》的“此体创自王无功,而盛于杜工部”(卷十五)。如果说这些
关系都是形似从而较为明显,那么纪批对苏、杜二家诗之间的整体上的
神似关系的揭示就相当难能可贵了。苏轼晚年所作的《荔枝叹》,清初
①《四库提要辨证·序录》,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48页。
·354。谁是诗中疏凿手
查慎行评日:“耳闻目见,无不供我挥霍者。乐天讽谕诸作,不过就题还
题,那得如许开拓。”0晚清的方东树则评日:“小物而原委详备,所谓借
题。章法变化,笔势腾掷,波澜壮阔,真太史公之文。”②前者从讽谕主
题的角度指出它对白居易的发展,后者从章法腾挪的角度指出它与古
文的关系,都有一定的道理。纪昀则评日:“貌不袭杜而神似之,出没开
合,纯乎杜法。”(卷三九)的确,《荔枝叹》虽然在字句上并不存在模仿杜
诗的痕迹,但是其关心民瘼的淑世精神、感物托志的比兴手法乃至开合
抑扬的章法结构与沉郁顿挫的情感波澜,都与杜诗如出一辙。如此学
杜,真可谓得杜之真精神。而纪昀此评,也可谓从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