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殷高宗问於三寿》上半篇一些心得.docVIP

读《殷高宗问於三寿》上半篇一些心得.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读《殷高宗问於三寿》上半篇一些心得.doc

讀《殷高宗問於三壽》上半篇一些心得 曹峰 《殷高宗問於三壽》一文極其難讀,清華簡整理者李均明的釋文頗見功力,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礎,而學者近日在網上公布的研讀方案,也有很多新的突破。在此基礎上,筆者想先就上半部分文意的釋讀,提出一些自己的見解,看看是否有助於進一步的思考。 《殷高宗問於三壽》上半部分原釋文如下所示: 高宗觀於洹水之上,三壽與從。 高宗乃問於少壽曰:“爾是先生,爾是【1】知二有國之情,敢問人何謂長?何謂險?何謂厭?何謂惡?”少壽答曰:“吾【2】……【3】中壽曰:“敢問人何謂長?何謂險?何謂厭?何謂惡?”中壽答曰:“吾聞夫長莫【4】長於風,吾聞夫險莫險於心,厭非(必)臧,惡非(必)喪。世世至後飤(嗣)。(回)或止。吾勉自印(抑)畏以敬,夫(茲)囗。”“君子而不(讀)箸(書)占,則若小人之??(寵)(狂)而【9】不(友),殷邦之妖祥並起。八紀則緍(紊),四??(嚴)將行,四海之夷則作,九牧九有將喪。=(惶惶)【10】先反,大茖(路)用見兵。龜筮孚忒,五寶變色,而星月亂行。” 關於“厭”和“惡”,整理者訓“厭”為“足”,訓“惡”為“過”。那麽,“厭”和“惡”也就是指人心的滿足與不滿足,從後文“夫險莫險於心”看,這一解釋是合理的。厭非(必)臧,惡非(必)喪喪,以求長久的思想,出現于先秦各類典籍中,但以道家和《易傳》最爲突出,如《老子》33章云:“知足者富”、44章云“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治人事天,莫若嗇。《易》之興也,其當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當文王與紂之事邪?是故其辭危。危者使平,易者使傾。其道甚大,百物不廢。懼以終始,其要咎,此之謂《易》之道也。,惡非(必)懼以終始,其要咎。 王寧訓“厭”為“喜歡”,訓“惡”為“厭惡”。以“厭非臧,惡非喪确實有此可能,“長”与“險”相對而言,顯然“長”代表長久、安定,與殷高宗“世世至後飤是很適當的用例。至於“矛及干”,不用説顯然是動蕩禍患的直接起因。而《殷高宗問於三壽》將“鬼”視爲不安定的象徵,可能和“心”的迷失有關,也就是說,這裡指的不是實際的“鬼”,而是心之鬼,如《荀子·解蔽》云:“中心不定,則外物不清,吾慮不清,則未可定然否也。人病則憂懼,憂懼則鬼出。臧,惡非(必)喪。意為“滿足公平持正,厭惡傾覆不平”。馬楠等學者讀“非”為“未必”, 認爲這是一種特殊的修辭,大意是“藏”、“平”、“富”未必是最“厭”的東西,“喪”、“傾”、“無食”未必是最“惡”的東西。王寧說“非”相當於今言“不僅”,如前所引,他把“厭非臧,惡非喪導致貧窮。” “苟我與爾相念相謀,世世至後飤這是周文王讓太公望為之謀念。《文儆解》後戒後戒,謀念勿擇。將“飤”理解為享祀,可從,“世世至後飤,這是反向言之。總之,這段話表達了殷高宗自我警戒,希望慎守勿失的意願,和前文“厭非(必)臧,惡非(必)喪。是相呼應的。 筆者以爲,殷高宗的話應該到此結束了。從後面開始是彭祖的話。整理者認爲“君子而不讀箸(書)占”開始是彭祖的話,但沒有提出理由。其實這裡的斷句是可以商榷的,筆者以爲,“我思天風,既回或止。”“吾勉自印(抑)畏以敬,夫(茲)囗。”“君子而不讀箸(書)占,則若小人之??而不友。”是三句獨立的話,很可能引自經典,彼此之間,和後面“殷邦之妖祥並起”之間應該沒有直接因果關係。從其中的主語一會兒用“我”、一會兒用“吾”,也可看出其間存在不統一。 “我思天風,既回或止。”如整理者所言,這說的是“風起風止”,但《殷高宗問於三壽》爲什麽要講這句話呢?由“我思”構成的四字句,常見於《詩經》,如《綠衣》有“我思古人,俾無周公曰:嗚呼!厥亦惟我周太王、王季,克自抑畏。”下面那個字殘泐不清,但細察殘存筆畫,確有可能如馬楠所云,可以補作“怠”,馬楠還指出:“以敬”應該下屬爲句,這樣的話前後文就以“謀、飤、止、怠、友、起爲韻。”古典文獻中,“敬”和“怠”常相對為文,如《大戴禮記·武王踐祚》和《六韜·明傳》都有“敬勝怠者吉,怠勝敬者滅”“以敬夫怠”或許可以朝這個方向解釋。 程浩此處斷句為:“吾勉自抑畏以(矣)。敬夫兹(哉)!怠君子而不(讀。”可備一說。或許還有一種可能,那就是“吾勉自印(抑)畏以敬”是一句話,“夫怠”為下一句的句首,變成“夫怠君子而不讀箸(書)占”。因爲用“以敬”結語,古書常見,如:《論語·憲問》:“子路問君子。子曰:‘修己以敬’”。《管子·君臣下》:“官必中信以敬”等。而以“夫”作爲句首,也很合理。 “君子而不讀箸(書)占,則若小人之??而不友”一句,有一个清晰的語言結構,那就是本該如此,卻沒有如此。本應“讀箸(書)占”的君子卻沒有“讀箸(書)占”,本來“不友”的小人卻反而“??”。其結構有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pvwr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