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L网路活动之合作分享机制剖析.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BL网路活动之合作分享机制剖析.doc

PBL網路活動之合作分享機制剖析 The Assessment of Collaboration and Sharing Mechanism forWeb-based PBL Activity 計惠卿* 莊靜圓** *臺灣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暨研究所 E-mail:jih@.tw **臺灣花蓮師範學院公民教育研究所 E-mail:s8901009@.tw 團隊合作為今日知識生產的核心,交流分享則是資訊爆炸時代的應變策略。當前PBL網路活動方興未艾,強調完備的環境資源與支援,重視來自世界各地學習者的合作共創與分享交流機制。本研究共剖析六個國際知名的PBL網路活動,探究其中的合作分享機制設計,並據此提出具體建議,以供日後Web-based PBL網站開發人員參用。 關鍵词:專題式學習 網路學習 合作學習 1 引言 網際網路帶起世界地球村、學習無國界,知識經濟再次評定個人對組織的貢獻、高呼團隊合作的重要性。值此,藉由網路的無遠弗屆踏出國土、將學習延伸到世界各角落,與來自不同國家的人、事、物進行交流、合作、協商、討論,以共生學習將是時代潮流的趨勢。當學生透過網路與他國的學生或專家一同互動時,學生可以學習不同國家的語言、文化,如他國學生每天的生活、節慶、禮俗等,學生亦可共同思考、討論一個全球都會面臨的問題,如垃圾問題、水污染、瀕臨絕種動物等,學生的知識來源、思考觸角、學習輔助變得更多元;更甚者,當學生的成果在網路上發布(publish)時,學生瞭解世界各地都將會看到他的成品,更是增加學生學習的真實感(Finarelli, 1998;Means, 1988)。E-learning時代已不再受教室或校園圍牆的阻隔,學生也不再是單打獨鬥,而是引領學生邁向國際舞台,與各方人馬合作分享,培養尊重及包容多元文化的觀點、增進對國際的瞭解,以提高其在國際上的競爭力。 2 PBL專題式學習 PBL(Project-based learning)專題式學習是將學生置於一個探索的「驅動問題(driving question)」下,其問題必須是真實、與學生週遭生活息息相關、且富有價值意義的,學生可以藉著問問題或推敲問題、討論構想、做決定、設計計畫或實驗、集結資訊、蒐集及分析資料、下結論、並與他人溝通自己的構想及發現來從事真實問題的解決。在PBL過程中,學生要嘗試透過資料的搜尋、實地訪談及觀摩等多途徑以尋找問題的答案、運用科技工具進行研究、與其他學生合作及分享、最後要發展出一個作品(artifacts)、成品(product)(Fischer, Grasel, Mandl, 2000;Krajcik, Blumenfeld, Marx, Soloway, 1994)。整個PBL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的角色則一改傳統擔任知識的來源者,轉變為0力,彼此需要建立信賴、合作關係,並獲得在學習中與他人合作的技巧,諸如組織、解說、討論、溝通、協商、綜整、分享所知、產生出自己的看法,最後總結出一個結論、製作成品展現出來,這些歷程雖長但對學生能力的養成卻是不可或缺,故在專題合作學習的環境中,需植入社群專案管理及支援自我監控的策略(Fischer, Grasel, Mandl, 2000;Krajcik, Blumenfeld, Marx, Soloway, 1994;Moss Van Duzer, 1998)。Bruner指出九個心理─文化取向的教育主張,其中「互動主張(the interactional tenet)」強調一個意義的形成是由學習者與其他人、事、物共同互動建構成的,而非僅由一位教導者將意義單向的傳授給學習者(宋文里譯,2001),由此得知,教師在PBL中的角色轉變為在團體互動中共同塑造意義的一份子。Vygotsky所意謂的「最近發展區(ZPD,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及「鷹架作用(scaffolding)」強調學生最佳學習狀況實為在能力高於、精熟於自己的同儕引導或合作下進行,以增進學生高層次的學習發展(Wells, 1999)。而認知實乃是分佈在人際之間,知識具有分散性,其不可能是個體就可完成,需經過社會互動及敘事(narratives)的學習文化過程,協商意義的形成(Brown, Collins, Duguid, 1989)。故PBL應以學生與學生之同儕合作模式,及學生與專家或教師之精熟合作模式,甚至是學生與社區組織之外界合作模式進行,彼此共生學習。 3 Web-based PBL合作分享機制 PBL網路活動以驅動問題引導學生學習,重視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生彼此合作交流分享地方性數據資料,將數據資料或影像圖片上傳登錄至全球網路資料庫進行分享,亦製作專題網頁置於全球資訊網(WWW, World Wide

文档评论(0)

wsh128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