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重者、急者:可选逐水方药如牵牛子粉、或舟车丸、或控涎丹、或十枣汤等攻逐药物,一般以2~3天
为1疗程,必要时停3~5天后再用。但要注意中病即止:在使用过程中,药物剂量不可过大,攻逐时间不
可过久,以免损伤脾胃,引起昏迷、出血之变。严密观察:服药时必须严密观察病情,注意药后反应,加
强调护。明确禁忌证:鼓胀日久,正虚体弱;或发热,黄疸日渐加深;或有消化道溃疡,曾并发消化道出
血,或见出血倾向者,均不宜使用。
乙型肝炎肝硬化中医证候规律探讨
张光华1 郝小鹰2 张凌云3
1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消化科2成都中医药大学3四川东方传统医药科研所)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的中医证候特点,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流行病学调查统计方
法,收集患者的一般情况(姓名、性别、年龄)、主要临床症状和体征,并归纳其证候类型。将所有原始资
料录入计算机,在Excel软件支持下建立数据库,对临床症状、体征及证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因子分
析结果显示乙型肝炎肝硬化表现为正虚与邪实并存,邪实以血瘀、湿热为主,正虚以气虚为主。聚类分析
显示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证候主要为湿热困脾,血热血瘀和湿热困脾,脾胃气虚,血瘀水停两大类。
结论:乙型肝炎肝硬化的致病因素为湿、热、瘀、虚,病位在脾胃、肝肾和血分,证候以复合证候为多见,
早期肝硬化(代偿期)主要为湿热困脾,血热血瘀;晚期肝硬化(失代偿期)主要为湿热困脾,脾胃气虚,
血瘀水停,部分表现为肝肾阴虚。
关键词:乙型肝炎肝硬化;中医证候
证候是中医临床的基础,西医辨病,中医辨证,以病统证是目前比较流行的思维,探讨乙型肝炎肝硬
化的中医证候特点,通过病证结合的临床研究实现其中医证候的客观化、规范化,是提高l晦床疗效的重要
途径。本文对106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症状、体征和证候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出乙型肝炎肝硬化的证
候特点,希望对l临床有所帮助。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所有病人系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院2005-2007年间住院及门诊病人,共106例,
岁。其中代偿期肝硬化29例,失代偿期肝硬化77例。
1.2诊断标准诊断均符合2003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于重庆制定的肝硬
· 化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的诊断标准Ⅲ。
1.3纳入标准
1.3.1符合上述诊断标准的门诊或住院病人,病因诊断须符合有HBV—M(任何一项)阳性;
1.3.2无其它急性疾病及心脑。肾重大疾病患者;
1.3.3不具备排除标准中任一项。
1.4排除标准
·355·
1.4.1其他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及其他原因引起的肝硬化;
1.4.2合并有2型糖尿病、甲亢、胃食管返流病、胆囊炎、肝癌等其它疾病而影响症状和证型判定者;
1.4.3年龄18岁或70岁。
1.5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心1和《中医证候诊断规范》b1。
1.6统计方法
将调查的症状、体征和按上述诊断标准归纳的证候按有无分别赋值为1或0H1,然后将所有项目的
运用K类中心聚类分析。
2结果
2.1主要症状和体征分析结果
2.1.1将主要症状和体征出现的频数和频率进行统计,脾大、腹胀、纳差、乏力及口干口苦等出现的
频率均大于50%。结果见表1。
表1 乙型肝炎肝硬化的-I盏床症状、体征表达频数
症状或体征 频数 频率(%) 症状或体征 频数 频率(%)
脾大 98 92.45 舌暗红 32 30.19
腹胀 64 60.38 神差 30 28.30
纳差 58 54.72 苔黄厚腻 27 25.47
乏力 56 52.83 眠差 26 24.53
口干口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生命教育的途径与方法探讨.pdf
- 生态茶园建设的实践与探索.pdf
- 生态城市交通规划探索——以上海市崇明东滩启动区为例.pdf
- 生态文明框架下的排污权交易法律问题探析.pdf
- 声环境质量评价的探讨(一)一运用新标准遇到的问题.pdf
- 省地视频天气会商系统建设与技术探讨.pdf
- 施工项目管理信息化的研究与探索.pdf
- 生物多元醇剩余物制备胶粘剂的初探.pdf
- 石横电厂等离子点火技术探讨.pdf
- 石油污染滨海湿地的微生物修复探讨.pdf
- 乙型肝炎感染模式与原发性肝癌的关系探讨.pdf
- 以“1对1”数字化学习促学习力提升--嘉兴市实验小学基于“电子书包”环境下的教学实践探索.pdf
- 以产业带生态治沙模式的实践与探讨(节录).pdf
- 以设计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机械设计基础”教材内容探索.pdf
- 银亮钢棒全体积超声波探伤方法的研究——ROTA-90Z检测装备的开发和应用.pdf
- 印染废水的处理方法初探.pdf
- 应用AUTOCAD实现平面和剖面采集数据的一体化.pdf
- 应用创意设计打造休闲农业亮点的初探--以浙江省江山市为例.pdf
- 应用代谢组学探讨脾虚证候理论实质的研究思路.pdf
- 应用多因素复合刺激方式建立气虚血瘀证动物模型的探索性研究.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