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教育与教育学
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学校教育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产生的基本条件是生产力的发展和文字的产生。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教育的属性:教育的本质属性和教育的社会属性。
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要解决的矛盾是受教育者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矛盾。
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教育的继承性、教育的长期性、相对独立性、教育的生产性和教育的民族性。
中国朱熹,教育的神话起源说。
法国利托尔诺和英国沛西·能,生物起源说。
美国孟禄,教育的心里起源说。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劳动起源说,社会起源说。教育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
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媒介(教育影响)或教育措施。
教育者:在社会教育活动中,有目的地影响他人生理、心理及性格发展的人,统称为教育者。
受教育者:在社会教育活动中,在生理、心理及性格发展方面有目的地接受影响,从事学习的人,统称为受教育者
教育媒介:指建构于教育者和被教育在之间起桥梁或沟通作用的一切事物的总和,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与组织形式和教育手段等。
教育的三个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
三个构成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密切联系,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系统。
教育者是主导性的因素,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掌握着教育的目的。教育者采用着适当的教育内容和手段,创设必要的教育环境,调控着受教育者和整个教育过程,从而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使其达到预期的目的。没有教育者,教育活动就不可能展开,学习者也不可能得到有效的指导;没有学习者,教育活动就失去了对象,无的放矢;没有教育媒介,教育活动就无法实现。因此,教育是上述三个基本要素的有机结合。
教育中的诸多矛盾中,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这一对矛盾才是教育中的基本的、决定性的矛盾,因为它是教育活动的逻辑起点。
教育功能指教育中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教育媒介对受教育者的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教育功能:(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个体发展功能(本体功能)、社会发展功能(派生功能)
(按教育功能作用的方向)正向功能、负向功能
(按教育功能作用呈现的形式)显性功能、隐性功能
原始社会的教育特征:
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相连。
教育具有自发性、全民性、广泛性和无等级性、无阶级性,是原始状态下的教育机会均等。
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古代社会的教育特征:
教育基本上与生产劳动脱离;
教育具有阶级性,学校成为统治阶级培养人才的场所;
教育具有等级性,不同阶层的人接受不同的教育,劳动人民的子弟无权接受教育;
学校的教育内容主要是古典人文学科和寓统治术和治人术于其中的圣人之言和祖宗遗训;
教学组织形式主要采用个别教学,教学方法倾向于自学、对辨和死记硬背;
学校与社会生活脱离。
中国在夏代已有学校的设置,“序”和“校”。
商代已经有了比较正规的学校教育场所,“大学”“小学”“痒”“序”,划分不同的教育阶段。
西周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学在官府”(“学术官守”),学校教育制度发展得比较完备,有了“国学”“乡学”之分。“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教育目的是使奴隶主的子弟学习一套管理国家、镇压奴隶与作战的本领。学校教育是轻视体力劳动的。
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衰微,私学兴起,儒墨两家影响最大。
西汉,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思想专制的文教政策,以儒家的经术和才、德为标准选拔官员。设立当时的最高教育机构“太学”。
东汉时,设立鸿都门学,专门研究文学艺术。
魏晋南北朝,立国子学与太学并列,建立郡国学校制度(北魏献文帝,被认为是我国学校教育制度的开始),开设四馆——儒学馆、玄学馆、文学馆、史学馆;选士制度——九品中正制。
隋唐时期,重振儒术,三教(儒、道、佛)并重,科举制,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二馆(崇文馆、弘文馆)。
宋代,程朱理学,教材和科举考试的重要依据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书院盛行,六大书院。
明代以后八股文成为科举考试的固定格式。八股文的出现标志着封建社会教育考试走向衰落。
1905年,科举制度被废除。
古代印度的教育与宗教联系在一起,婆罗门教育和佛教教育,都主张禁欲。
婆罗门教育以家庭教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2017年版2020年修订高中课程标准培训《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继承、创新与发展》.ppt VIP
- N2010色谱工作站说明书.doc VIP
- 2017年版2020年修订高中课程标准培训《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ppt VIP
- 涂塑钢管焊接施组方案.pptx VIP
- TCECS1179-2022 预铺防水卷材应用技术规程.pdf VIP
-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解读与培训课件.pptx VIP
- 2025届高考数学复习 解析几何 备考策略课件.pptx
- 仪表实操题集.doc VIP
- 2023年煤矿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考试题库.pdf VIP
- 【总结】水利工程建设监理工作总结报告..doc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