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新媒体与社会变迁◆
互联网使用及网民形态的变迁
——2000~2005年中国五城市互联网发展趋势探析
◆
新
媒
体
与
柯惠新 范欣珩 郑春丽 社
会
变
迁
◆
第一部分研究背景(引言)
近年来,我国的一些研究机构、学者等从多个角度对互联网络的使用方式、使用形
态、互联网对个体态度行为的影响等展开了一系列研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以下两个方
面:
1.互联网发展状况研究
一些研究机构通过定期对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进行调查,发布中国互联网研究报
国互联网研究项目”⑦等机构发布的一些研究报告。这些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中国网民
的总量、用户的人口分布、相关的特征及行为特点、网民对网络的使用情况、行为习惯以
及对热点问题的看法和倾向等。此外,互联网实验室④及艾瑞市场咨询等也发布了系列
的中国互联网研究报告。
uploadfiles/pdf/2006/7/19/103651.pdf。
0APIRA成立于2003年9月27日,是一个自发的、非营利的、区域性学术性组织,不隶属于任何其他组织。
湾网路资讯中心(TWNIC),北京华通现代市场信息咨询有限公司(ACSR)等。
Internet
Project),旨在了解互联网对社会的影响。
2005219134938591.doe。 707
2.互联网使用研究及影响(效果)研究
基于不同视角,学者们对不同个体如何使用互联网,互联网使用给个体的生活和心
理带来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讨论及研究,不过由于研究所着重的具体的互联网的功能不
同,有关互联网各种影响的研究的发现并不统一。①
微观层面上,一些学者对网络人际传播(彭兰⑦、茅丽娜③、杜骏飞、巢乃鹏④)及虚拟
亚
洲 现实对人际传播的影响(胡一峰⑤)、互联网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张国良⑥、廖圣清)、
传
媒 网络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影响(成瑶⑦,2004;王静⑧,2005)、青少年互联网使用及其影响
研 (卜卫⑨)、网络受众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张国良o、李本乾)、网络时代受众的结构性变化
究
N
g
∞
网络依赖(刘德寰@、桑标@)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另一些学者对网络传播在各个领域实现的功效和产生的影响进行了讨论,对互联网
的政治影响力(黄岭峻等@,2004)、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在参与政治民主中的作用及其互
动(张咏华@,2004)、网络媒体的公信力(杨玉华@、赵志刚@)等方面都有研究。
①金兼斌:“有关互联网的传播研究述略”,《现代传播》,2002年第4期,总第117期。
⑦彭兰:“网络中的人际传播”,《国际新闻界》,2001年第3期。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