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于兴趣,不止于兴趣.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始于兴趣,不止于兴趣.doc

始于兴趣,不止于兴趣 ——读《教育中的兴趣与努力》有感 雨花台区实验小学 瞿庆亚 “兴趣”是个古老的话题,例如,我国古代思想家孔子,很早就有“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论断,爱因斯坦也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中外教育史上,很多教育家对兴趣都有一些相关论述。因此,“兴趣”也似乎是个陈旧的话题。比起新近流行的一些教育热词,“兴趣”显得平白易懂、不值论述,但,越是认为理所当然越是值得深究,不是吗?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John Dewey,1859-1952)在其著作《教育中的兴趣与努力》中专门对兴趣的概念和它在教育中的地位进行了论述。杜威沿用了其惯用的叙述方法(在《儿童与课程》章节中也是如此论述),将对立双方“兴趣”与“努力”逐一剖析,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然后各打五十大板,进而提出杜氏的第三条道路。 一、对“努力观”的批驳: “当儿童感到他的功课是一项任务时,他去做功课只是出于强迫。一旦外部的压力终止,他那从束缚中摆脱出来的注意力立即就飞向使他感兴趣的事。在“努力”的基础上培养长大的孩子获得了惊人的技巧,表面上似乎是专心致志于没有兴趣的功课,而他的能力的真正中心是在忙别的事情。” 的确如此,当下,很多“优秀”的孩子有优秀的学业成绩,但他们真正的、发自内定的兴趣可能并不在平均分配的这几门主课之上。因此,以高分进入大学之后,真正的“学习”(遵从内心兴趣的学习)才成为可能。但遗憾的是,部分孩子在长达十几年的“努力”之下已丧失、遗忘了自己内心的兴趣,终其一生,为着外在的东西而努力,这就是一种能量的浪费。 二、对“伪兴趣观”的批驳: 杜威指出,此处“兴趣”实为“外部刺激”。杜威认为,如此“兴趣”实则“事事都成了游戏、娱乐,这就意味着过度刺激,意志永远不起作用。依靠的是外部的吸引力和娱乐……” 反思我们的教学,也存在着这种倾向,美其名曰“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其实让孩子的学习无法深入、持久,而是浮光掠影。后文中,杜威也提到了这一点,“在教材已经选定之后,然后教师就应使教材变得有趣。”杜威严厉批驳了这一观点,他认为,这种主张有两个彻头彻尾的错误。“一方面,它使教材的选择变成与兴趣问题(此处“兴趣”为“真兴趣”)不相干的事——这就是说,与儿童天生的迫切要求和需要毫不相干;此外,它使教学方法贬低为或多或少是外部的、人为的、装点不相干的教材的诡计。”第一点是教材编写者应该注意的,而第二点正是我们一线教师要注意的。 “一切事情都为儿童过上了糖衣,而他很快就学会了从一切没有认为地用有趣的事物环绕起来的事情立身而去。这样做的必然结果是早就只做他所喜欢的事情的被宠坏了的孩子。”这群孩子长大成年,就成为一批无法进行严肃深入阅读的“浅阅读”的人。 三、“努力”是一种“不纯的兴趣” “努力”与“兴趣”看似截然对立,但杜威阐述了二者之间的关系。“其实,努力的理论只是以一种兴趣替代另一种兴趣,它以害怕教师的、或希望将来得到的奖励的不纯的兴趣替代对提供的材料的纯粹的兴趣。”埃默森在《论补偿》中有阐述“只要你现在充分做出自我牺牲,就允许你将来使自己得到更多满足;或者说,只要你现在表现好(好的表现包括注意于枯燥无味的东西),在将来的某个时候,你就会得到很多很多更加令人愉快的好处——那就是说,那时你可以表现不好。”这与我们对高三学生的激励说辞如出一辙。 又如,我们惯用的对孩子的奖赏,从小学里的“小红花”到初中的“积分制”,本质是一样的,都是以一种“不纯的兴趣”“外部的刺激”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小学低年级,根据孩子的身心特点,适当采用外部激励来维持和保持学习状态,是无可厚非的,但我认为,随着年级的增高,应当将“对奖赏的兴趣”逐步引导至“对学习本身的兴趣”。 四、发现并尊重孩子“纯粹的兴趣” 在批驳两种观点之后,杜威提出了自己的核心观点:真正的兴趣原理是所要学习的事实或所建议的行动和正在成长的自我之间的公认的一致性的原理;兴趣存在于行动者自己生长的同一个方向,因而是生长所迫切需要的,如果行动者要自主地行动的话。 的确如此,曾经见到过一个两岁左右的男孩子,对数字极其痴迷,他的那种兴趣既不需要外在的有趣的刺激,也不需要内在的意志的努力,而是从内心生长出来的,与自我一致的。“但愿这个鉴别的条件有一天被人们所掌握,那时,我们就既不需要求助于单纯的意志力量,也不需要忙于赋予事物以趣味。 杜威提出了这样一对概念“不纯的兴趣”“纯粹的兴趣”,由此想到曾经班级里的一个孩子,痴迷漫画的王子昂,只要走进教室,总见他在画小人,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忘了身处何地、忘了此是何时,当然忘了订正作业此类事情更是家常便饭,少不了提醒、批评,但从心底是喜欢他的,他与漫画的痴迷。他妈妈见他如此喜爱绘画,也曾送他去美术培训办,照例从速描开始练习,而王子昂完全不按照老师的指导,自顾自地画,无奈,退了培训班任

文档评论(0)

gshshxx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