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一版:.doc
第一版:
60年就业发展政策回顾与展望
胡伟略(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劳动年龄人口的就业、在业及其生活状况,是人口变动、社会经济发展与人口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人口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出生(生育)、成长(受教育)、在业(劳动就业)、迁移、老化(退休)、高龄化和死亡等。
从总体来看,总人口包括三部分:未进入劳动年龄人口、劳动年龄人口和退出劳动年龄人口,劳动年龄人口处于重要的中心位置。就业或在业阶段处于十分重要地位,因为其他阶段都需要有就业或在业创造财富来支持其发展。可见,劳动就业与人口发展有着密切关系,劳动者的劳动收入及生活状况改善,对人口发展有重要作用和意义。
一、新中国建立初期解决就业困难问题的历史经验
回顾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旧中国给我们留下来的是国民经济处于崩溃的局面,满目疮痍,百业凋敝。仅在城市就有几百万失业人员,破产农民不计其数。新中国政府对“旧人员”采取了“包下来”的政策。一方面积极恢复生产,一方面安排就业,并对失业者进行救济。这是社会安定所必须,影响和效果都很好。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当时采取政府介绍就业与失业人员自谋职业并行的就业方针,在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过程中较快、较好地解决了就业问题。但由于历史遗留下来的失业人员较多,每年又有相当数量的达到就业年龄的人口,加上解放后社会经济结构的某些改组和变动,到1952年5月,全国城市仍有失业人员300多万人。其中,职工和知识分子在50%以上;失业的旧军官占16%;另有经过改造、培训后的妓女、乞丐、小偷、烟民、游民等占31.5%。(参阅《当代中国的劳动管理》第36页。)
我国的劳动就业,除个体劳动者自谋生计外,一般凡是到企业、事业、机关等单位工作的都是有组织地安排。从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开始,即在劳动部下设置劳动就业介绍所。所谓政府介绍,实际上是由政府设法予以安排。当时被介绍就业者有一个月的试用期。用人单位还有辞退职工的一定权力(不限于试用期)。乃至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统一招工,统一调配,进一步制度化,后来又加以固定化。
有计划的大规模经济建设开始后,许多单位都需要增加人员。为了合理安排、使用劳动力,并适当控制城市人口增长,当时确定了“先调剂,后招收”,“先城市,后农村”的原则,强调了劳动力的统一招收和调配。对高等院校、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则实行统一分配。劳动力的统一招收、调配,基于实际需要先从建筑部门开始,后来又扩大到工矿企业、交通运输等各部门。当时有的地区、单位劳动力不足(如西北、华北),需要补充劳动力,而沿海城市的老企业,劳动力又有富余。所以,当时实行劳动力统一调配,一方面保证新开发地区和重点建设单位的劳动力需要,同时也为劳动力过剩的城市、企业解决了就业出路问题。虽然这些措施在当时是必须的,但这种统一管理却发展为越管越严,逐步定型,形成了统包统配就业制度,不准任意辞退职工,能进不能出,最终成了一次分配定终身的“铁饭碗”。?
“一五”时期开始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同时开始实行社会主义改造。这种形势既有大量用人的方面,又有由于经济改组而出现多余劳动力的问题。如在1955至1956年,政府曾经组织一批失业、无业人员下乡务农或参加农场开荒生产。同时,还动员组织了7.9万城镇知识青年,奔赴农村和边疆参加农业生产。总的来看,城镇失业人数,1949年为474.2万人,1957年减至200.4万人。同期城镇失业率由23.6%下降为5.9%。城镇劳动者就业人数1957年达到3205万人,比1952年增长29%,比1949年增长1倍以上。同期,1957年的国民收入比1952年增长53%,比1949年增长1.6倍。1957年的人口总数为64653万人,比1952年增长12.5%,比1949年增长19.4%。可见,就业增长率大大高于人口增长率,而国民收入增长率又高于就业增长率。这表明,这个时期的经济运行和发展良好,是同劳动就业方针基本正确分不开的。?
问题首次发生在1958年的“大跃进”时期。当时,大跃进盲目地掀起了大炼钢铁和各行各业大干快上的浪潮,各方面都叫人员不足。原来的劳动力过剩、就业困难一下子变成了劳动力不足。由于1956年企业招工过多,国务院曾命令1957年停止从社会上招工。在高喊大跃进和劳动力不足的新形势下,把原来冻结招工的规定解冻了,又把劳动力招收、调配权下放省、直辖市、自治区,以适应经济大发展的需要,接着各省、直辖市、自治区也如此处理,层层下放,这就形成了任放自流、盲目招工的浪潮。于是城镇的多余劳动力都用上了。同时,为了实现“家务劳动社会化”,并使“人人有事做,家家无闲人”,许多家属都到新组成的街道工厂、集体企业做工。城市劳动力不够用,还招收大量农民进城工作。到1958年末,仅国有企业在本年内就新增加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