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拍胸舞“打七响”动作中所蕴涵的阴阳思想.docVIP

论拍胸舞“打七响”动作中所蕴涵的阴阳思想.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拍胸舞“打七响”动作中所蕴涵的阴阳思想.doc

论拍胸舞“打七响”动作中所蕴涵的阴阳思想 摘要:闽南拍胸舞“打七响”动作与中国传统阴阳思想密切相关。“打七响”基本动作是由人体上肢的“七击”动律和下肢的二拍步法及推胯动律有机配合而组成,由此而构成其独特的个性特征。拍胸舞以其表演形式和“打七响”动作形态,艺术地表现出中国传统阴阳思想的精微内涵。 关键词:打七响;动作;阴阳思想 人类的艺术形态是文化观念的外在表现,是人类哲学思维的综合反映。拍胸舞作为福建最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舞蹈,其“打七响”形态的形成必然受到中国传统哲学思维的影响而显示出自己独特的风格。但这一点在过去有关拍胸舞的研究中都被忽略了。本文试对拍胸舞“打七响”动作形态及其所蕴涵的阴阳思想进行考释,以就教于方家。 一、拍胸舞“打七响”的渊源与动作形态特点 拍胸舞渊源之古远,从其别具一格地用自己的手掌拍打身体的上肢动律和左右跺脚粗犷之舞步及草绳头箍、赤膊上阵诸方面进行考察,专家认为拍胸舞是古闽越族驱鬼逐疫、求福灭灾舞蹈之遗存。 自秦始皇于公元前222年设立闽中郡以来,特别是唐宋中原汉民在历史上三次大举南迁 “第一次在初唐总章二年(公元669年),唐高宗命陈政、陈元光父子,带领中原3000多入闽征剿泉州、漳州一代的畲民骚乱……第二次发生在唐末五代,王绪、王潮三兄弟率中原光州固始官兵3万人,于光启二年(公元886年)八月进入泉州……第三次移民潮出现在两宋之间金人南侵,大批皇族宗室、王公贵族移居泉州。”[1](p29)中原文化思想随之传入闽南,从而成为拍胸舞“打七响”动作风格形成的重要因素。 后来拍胸舞又被泉州梨园戏“郑元和和李亚仙”吸收,而梨园戏的影响和广泛传播反过来影响了拍胸舞,使宋元以后的拍胸舞在闽南地区以及海内外更广泛地传播。 新中国成立之后,民间艺人在原始“打七响”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了拍胸舞,提炼和创造出许多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动作和多种表演形式等。在笔者亲历过的闽南各种民间仪式和传统节庆场景中,总能见到闽南人跳起古老的拍胸舞,“打七响”动作作为一种公共的文化符号,闽南人在学习、体验并传承,表现着传统文化的意义世界。 通过对拍胸舞历史演进的追溯可以看出,该舞起源于闽越族原始祭祀活动,其后形成为一种以“打七响”为动作特点的民间舞蹈。这其中影响拍胸舞“打七响”动作形成的不仅有闽越文化、戏曲音乐文化和海外文化等,其中更为重要的原因,则是受中原传统哲学思维的影响。 二、“打七响”动作的文化内涵考释 “民间舞蹈的文化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人体动态保存文化与表现文化。”[2](p19)为此,对拍胸舞“打七响”动作作文化考释,首先从其动作和表演形态入手。就表演形态而言,据泉州第三代拍胸舞传承人杨清瑞介绍说,“拍胸舞”的展示可以分为“二人”表演、“七人”表演和集体表演等多种形态,都以“打七响”为基本动作,“即双手首先于胸前合击一掌,接着双手依次拍打左、右胸脯,双手内侧依次夹打左、右内部,双手再依次拍打左、右腿部,共得七响,时值共七拍,同时配合双脚的左右蹲裆步,胯部随之左右摆动,并配以怡然自得的颤动,如此,七响节奏动作循环往复动作不变,表现出简约古朴的风貌。”①从以上文献中可以很确切地看出,拍胸舞体现出以下特点:(1)在表演形态上表现出有“七”人和“二”人表演的形式特点。(2)在动作形态上“打七响”基本动作是由上肢动作的“打七响”动律和下肢的左右蹲裆步和左右推胯动律的反复进行而构成。(3)上肢动作“打七响”动律除了第一响是单数,其余六拍均为左右对称动作,并表现出了先左后右的方位观念。(4)拍胸舞是由“打七响”主干动作不断反复进行展示的,其运动路线呈现为圆线形态特点。 然而,使人费解的是拍胸舞为何上肢采用难以合律的“打七响”动律和下肢的“二拍”的步伐和左右推胯律动相配合成为其基本动作呢?在表演形态上又为何有“七”“二”人表演的形态呢?这是本文探讨的问题。 (一)拍胸舞“打七响”动作中所表现的阴阳对立统一内涵 《易经》、《河图》、《洛书》、《道德经》等是中国的传统哲学代表。易卦阴阳二爻的线条符号、河图洛书的奇偶二数的数字符号及太极图的二“鱼”图像符号共同构成了一个以阴阳学说为核心的哲学体系,他们集中体现“阴阳对立统一”、“循化往复”等精义。 河图与洛书是最古老的中国文化之谜,在《易经》中记载:“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易有四象,所以示也。声为焉,所以告也。”[3](p508)易经文意为,古时,黄河出现了背上有图的龙马。洛水出现背上有图形的神龟,是祥瑞的征兆,伏羲依据此画出八卦,这张图就是河图。河图是由一至十个点组成的图,图中以白点表示奇数的阳数,以黑点表示偶数的阴数。关于这个排列方式,西汉杨雄在《太玄.玄图篇》中解释说:“一与六共宗居于北,二与七为朋而居乎南,三与八同道而居乎东,四与九为友而居乎西,五与十相守而居乎中。一六为水,为北方,为冬日

文档评论(0)

zhangchao1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