茫茫大梦中唯我独先觉——李白之我及孤独意象的文化解读.pdfVIP

茫茫大梦中唯我独先觉——李白之我及孤独意象的文化解读.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茫茫大梦中唯我独先觉 ——李白之“我”及孤独意象的文化解读 口陈冬根 四川大学文化遗产与文化互动创新基地成都610064 摘要:李白飘逸豪迈的背后,隐藏着深深的孤独。造成其孤独的根源:一是自我中心 意识的过分庞大;二是挥之不去的漂泊感,而这种漂泊无依之感首先是源于他身世的特殊, 其次是李白思想的复杂。李白的一生都在为获得群体之认同从而摆脱内心之孤独而奋斗。 关键词:李白;孤独;自我;漂泊感;认同 中图分类号:1206.5文献标识码:A 在李白生命中,并不总是飘逸豪迈的自在, 着的痛,面对现实他早有献身的心理准备。杜甫 逍遥远游的洒脱,相反,李白始终有一种挥之不 也有孤独,也有痛苦,如他在《登高》中曾吟 去的无所归依的漂泊感和孤独感。李白思想深处 道: “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 有一个孤独的“自我”,这种孤独的情形源于其 之中也蕴涵着一种深深孤独。但杜甫却是一个仁 内心对归属的渴望。对于自己的孤独,李白将其 者,他能以真正的儒家精神排解自己的痛苦,无 归因于外部社会,他高喊“大道如青天,我独不 论何时何地,其关注的目光永远不只是“自我”, 得出”,有一种“我本不弃世,世人自弃我” 而是将目光投向更宏大的世界。正所谓“士不可 《送蔡山人》 的悲哀。其实,与杜甫的孤苦一 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生不同,李白的一生几乎都生活在盛唐时代,这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论语·泰伯》 如钱志 已经不能说是“生不逢时”了。然而纵观其一 熙先生所说: “儒在后世有两种表现,一种是真 生,却又不得不说是坎坷曲折的。 正的儒家精神,以济世弘道为原则,贞刚宏毅为 李白的一生,就像一场一个人的比赛,没有 人格;一种是统治者所说的儒术,即指礼法制 对手,实力超群的李白远远地跑在了世人的前 度,所谓礼仪之士所执守的就是这种儒。”㈤无 面,最后他成了孤独的“阿甘”。他在《代寿山 疑,杜甫同时具备这两种表现,在其精神深处更 答孟少府移文书》写道: “近者逸人李白自峨眉 执着于前者。杜甫几乎可以算是一个纯粹的儒 而来,尔其天为容,道为貌,不屈己,不干人, 者,所以他不必陷入孤独。因为儒者是一个群体 巢、由以来,一人而已。”∞ 概念,每一个儒者他都清楚地知道自己是群体中 “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 “举 的一份子,自己永远不是孤立的。 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在李白的诗文里,我 李白则不同,他是一个思想复杂的人,他没 们总是看见一个独吟的孤客,很少看到其与人 有纯粹的儒家品格,也不纯粹是道家精神,他还 “忘形相尔汝”的热闹场景。这一点,李白与阮 有侠者、纵横家等多种精神思想在内。对李白的 籍不同,阮籍更多的是乱世的苦闷与悲哀;也不 思想,王辉斌先生曾经总结出九种:儒家、法 同于陶渊明,陶渊明始终是清醒的、冲淡的,有 家、道家、佛家、纵横家、游侠、隐逸、哲学和 时也有些寂寞,但很少陷入孤独。古往今来,李 文学⑨。尽管王氏分类有点不科学,但李白思想 白给人的印象似乎总是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 的复杂程度于此足见一斑。思想的复杂导致人生 那个孤独者的形象,有如空旷原野的一株独树, 观的多极变动之态,因此他没有一个主导的价值 又像一颗孤独悬挂在深远天空的星星,飘然立于 观。纵观李白一生,也多是随心所欲的,没有绝 世人之上,人们对他总是一副仰望姿态,无法与 对信仰,没有绝对理念,似乎根本不准备为某种 其对语。 理念献身。更多时候,李白关注的只是自我,包 甚至李白也不同于杜甫,杜甫完全是一种醒 括自我形象、自我价值以及自我的归属。其每一 万方数据 江汉论坛 2∞7.2 83 个思想的放出,都是从“我”中产生,以致当其 这种只关注自我的生存方式的后果就是寂寞 思想离开“自我”之后,就失去了依附之物,找 与孤独。鲍照早在《拟行路难》中说过“古来圣 不到归属。对于一个思想拥有者来说,找不到归 贤皆寂寞”,李白承其言道: “古来圣贤皆寂寞, 属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因为这意味着他将终生漂 唯有饮者留其名。”事实上,鲍、李二氏都误解 泊流浪,如无根的浮萍随波飘荡,如飘荡的云 了历史,皆误认为圣贤皆是寂寞孤独的。这种人 朵,一生弥漫无边地孤独。这种孤独,我们通过 生观照方式,只能让他们自己陷入迷茫,进而陷 细读李白的诗文作品,是完全可以感受到的。 入孤独。北宋理学大家邵雍在《观物篇·#t-篇》 检校李白全部作品发现,李白的叙述角度总 中说: “不我物则能物物,圣人利物而无我。任 是第一人称的。而“我”、“吾”、“余”等第一 我则情,情则蔽,蔽则昏矣。因物则性,性则 人称的字眼在其诗文中出现频率之高,令人惊 神,神则明矣。”又言: “以物观物,性也;以 讶:

文档评论(0)

xwbjll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