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理解儿童”,谈《沉和浮》单元教学.doc

基于“理解儿童”,谈《沉和浮》单元教学.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基于“理解儿童”,谈《沉和浮》单元教学.doc

基于“理解儿童”,谈《沉和浮》单元教学 【内容摘要】 “理解儿童”就是站在儿童的视角看待科学问题,不强加于儿童权威的思维定势,必须从儿童审视世界的角度出发,从儿童的内心世界和科学探究的动机出发,从儿童的情感态度呈现方式出发,站在儿童的思维角度和原有生活经验来设计教学,展开课堂教学活动。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真正能驾驭教学过程的高手,是用学生的眼光来读教科书的。” 《沉和浮》单元的教学,有一定的难度。只有理解儿童原有认识,读懂了教材,理解了教材的内涵,才能把握如何从学生的层面,找准切入口。真正做到理解儿童,以学定教,以学情决定教情,让教师走向学生。 【关键词】理解儿童 前概念 以学定教 【正文】 前不久,来全国各地的骨干教师人汇聚杭州师范大学,一起享一场科学教学的盛宴从儿童审视世界的出发,从儿童科学探究的动机出发,从儿童的方式出发,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真正能驾驭教学过程的高手,是用学生的眼光来读教科书的。”陶行知先生说过:“我们必须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的先生”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以学定教→研究沉浮规律→探索沉浮原因。 对物体沉浮现象的本质解释两条: 1、用浮力与重力的关系解释:浮力 重力,上浮;浮力 重力,下沉;浮力=重力,漂浮或悬浮。 2、用密度的概念(同体积的重量比较)来解释:物体重量 同体积的液体重量,下沉;物体重量 同体积的液体重量,上浮。 知识间逻辑联系 用密度概念来物体沉浮的现象,学生解释起来还不是很清晰。学生掌握比较好的是:排开的水量与浮力之间的关系比较清楚;能用浮力与重力的关系来解释物体的沉浮现象。 立足于教材与单元的宏观背景尊重学生前概念从角度找准切入点,激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教师的主导作用转化为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的情况,学生的学情,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的即时学习状态来确定自己的教学内容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学生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时空,使的潜能到最大限度的表现与展示。让孩子自己做一个浮沉子,浮沉子。 后现代哲学解释学认为理解是人的存在方式理解是人生活的本源性的生活方式。所以,我们要尊重儿童改变以往对儿童理解的态度走进儿童世界以学定教,学情决定教情让教师走向学生 参考文献:   金生锰 《理解与教育--走向哲学解释学的教育哲学导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 杨九俊 《理解儿童》江苏教育研究,2012-07

文档评论(0)

gshshxx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