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则气衰,细则气少,涩则心痛……”。说明各种脉象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证候的性质。《灵枢·邪
气脏腑病形)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难经·十三难》日:。五
脏有五色,皆见于面。”
满面通红者,脉洪数者,属热邪壅肺,可见于大叶性肺炎,是因邪热亢盛,血行加速,面部脉
络扩张,治以清热解毒,方用麻杏石甘汤加减;面红,脉象浮滑,可见头痛,流黄涕,舌淡红,苔
白,为风热袭肺,治以清肺疏表,宣肺利咽,方用桑菊饮加减:午后两颊潮红者,脉弦细,属阴虚
证,是因阴虚阳亢,虚火上炎所致,可见肺结核,肺癌等病人,治以清肺养阴,方用清燥救肺汤加
减,尤其针对喀痰不爽,或喀泡沫痰,临床上治疗效果显著。
久病重病面色苍白.却时而泛红如妆、游移不定者,同戴阳证,脉微欲绝,是因久病肾阳虚阴寒
内盛,阴盛格阳,虚阳上越所致,属病重,治以破阴回阳,方用通脉四逆汤;面色淡白无华,唇舌
色淡者,脉细弱,属肺气虚,治以补肺益气,方用补肺汤加减;若面色恍白或伴有浮肿者,脉沉细
或沉迟者,多属阳气虚衰,水气凌心,治以振奋心阳,化气利水,方用苓桂术甘汤加减;肺病面白
枯槁无华,如枯骨之色者,为真脏色见为难治。
病人面色发黄,脉濡滑或缓,属肺病及脾,子病犯母,治以理脾化痰,二陈汤为主方,加上白
术,苏梗,薏米;面色萎黄者,脉细,多属脾胃气虚,气血不足,土不生金。治以培土生金,方用
四君子加减;面黄虚浮者,脉濡滑或缓,属脾虚湿蕴,因脾运不健,水湿内停,脾为生痰之器,肺
为贮痰之器,治以健脾利湿化痰,方用参苓白术散。
病人面色暗淡或黎黑者,或见眼眶周围发黑者,甚者可见脉沉迟,多因肺病日久,导致肾阳虚
衰,水寒不化,浊阴上泛所致,治以温肾化气利水,方用真武汤加减;面黑干焦者,脉沉细,多属
肺肾阴虚,因肾精久耗,虚火灼阴,炼液为痰,机体失养所致,治以滋补肺肾,祛痰止咳,方用金
水六君煎加减。
脉象和面色的病理变化都是疾病的表现,二者通常反映一致的特性,表示诊断符合疾病证侯的
本质,若脉与面色不一致时,提示病情比较复杂,治疗比较困难,预后较差,如两颊发红脉象为散
脉,是元气外脱的征兆:面色红而脉反细弱,是元气虚陷,正不胜邪的现象:这些情况多反映邪正
的消长和病情进退,对推测疾病的预厅吉凶有一定意义。
对“肝郁脾虚证本质”研究工作的认识和思考
郑舜华张正利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消化科上海(200021)
一、对“证本质”研究的认识
证型是中医理论和临床的重要核心,如六经辩证、八纲辩证、卫气营血辩证、脏腑辩证、气血
津液辩证等,均围绕对“证”的认识展开。谈到中医临床治疗,不可避免要谈到“证”,进而辨证论
治。因而,证是中医理论和临床的核心。要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从事中医研究,取得对中医基础、
临床、中药开发的新认识,就会不可避免涉及到对中医证型的科学阐释与认识,这就使证本质研究
工作成为当前研究工作的重点之一。
所谓“证本质”研究,笔者认为这一概念的内涵是,科学解释中医“证”型的现代生物学物质
基础,揭示中医证型内在本质规律,使中医理论与现代医学建立一些对话的窗1=1,进而吸收当代可
一60l—
借鉴的技术方法,服务于中医学的发展。
尽管中医“证本质”研究对中医研究来说是必须和必要的,但“证本质”研究工作的进展给研
究者带来众多困惑,甚至对其可行性提出质疑。因为,中医的证型是对机体病理生理状态的高度概
括,并不局限于某一客观指标、某一系统,而是一种“功能网络”,反应的是一种功能态。笔者认为,
在疾病中,尤其是在不同疾病中出现的同一证型,必然有其客观的物质基础。这种物质基础往往涉
及多系统多靶点多层次的多维立体的网络联系,在现有科学技术水平的今天,要“详细地充分地”
阐明中医证型的本质,确实条件尚不具备,然而,对证这一功能网络的研究工作,在系统论、控制论
的指导下,沿着点一线一面一立体的研究过程,分析归纳,积累认识,并在现代“混沌”理论、“模糊”
数学等指导下,以及电脑数字模拟等技术的帮助下,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科学技术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从整体上认识中医证型是可能的,也是可行的,而且,最终对证的认识必将推动中西医的交流、医学
理念及医学模式的更新。而我们今天所要做的工作是,开展从点到线证本质研究工作,揭示与某一证
型存在本质联系的关键“点”及“线”,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