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广西大学微生物学国家重点(培育)学科简介
冯家勋
(广西大学,南宁)
1.学科历史
本学科点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1960-1981年为第一阶段,当时以李政祥副
教授为带头人的原广西农学院微生物学教研室,承担了全院农业微生物学的教学
任务,同时开展了放线菌分类和食用菌栽培和菌种选育复壮的研究;1982.1996
为第二阶段,以优秀留学回国人员马庆生博士为带头人,组建了广西农学院分子
遗传学研究室,在国内较早地将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技术引入微生物学领域,
开展了固氮根瘤菌固氮分子机理和植物病原细菌致病机理的研究,在共生固氮菌
的固氮基因的克隆和高效重组固氮根瘤菌的构建以及野油菜黄单胞菌、水稻白叶
枯病菌和茄科青枯假单胞菌的致病分子机理方面做出了显著成绩,于1985年获
硕士学位授予权。第三阶段以1997年原广西大学和原广西农业大学合并成立新
的广西大学为标志,由优秀留学回国人员唐纪良教授担任学科带头人,微生物学
作为骨干学科纳入国家“2ll工程建设”国家重点建设学科“生物技术与亚热带生
物资源开发利用”范畴。1999年,优秀留美学者、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陈保善博士
加入本学科,建立了分子病毒学实验室。2000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
学科2001年获批准成为广西重点学科,2002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了“微生
物及植物遗传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05年以良好成绩通过了教育部评估。
2003年成为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一广西亚热带生物资源保护利用
重点实验室的核心组成部份,2004年学科的学术团队入选首批“广西人才小高
地”。2007年获得生物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本学科点在实现国家西部战略、东
盟战略和正在兴起的泛北部湾经济区域的建设中,肩负着人才培养和提供科技支
撑的重要使命,目前学科研究覆盖植物病原细菌和真菌、固氮微生物、植物和动
物及真菌病毒、工业微生物和环境微生物等。
2.研究方向
本学科设置4个研究方向,即微生物功能基因组学、分子病毒学、微生物生
物技术和资源及环境微生物学,分别介绍如下:
微生物功能基因组学:以植物病原细菌(野油菜黄单胞菌和水稻白叶枯病菌)
与植物的相互作用为模型,通过研究细菌的致病分子机理和共生固氮的固氮和结
瘤机理,揭示生物间相互作用的分子基础,为有效地控制植物病害和利用固氮微
生物提供理论依据。本方向运用大规模、高通量的基因表达分析技术结合全基因
组突变体库,研究微生物单基因的功能和基因与基因之间的关系,以在基因组水
平上阐明微生物的全局基因表达的调控规律。依托野油菜黄单胞菌的模型研究,
在水稻白叶枯病菌和茄青枯假单胞菌等植物病原细菌的研究也取得了明显进展。
在植物病原真菌功能基因组学方面,建立了目前国际上最大的板栗疫病菌的大规
模表达序列标签库,在国际上首次建立了该真菌的高效同源重组系统。
分子病毒学:该研究方向运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病毒的基因及其产物在病
毒侵染寄主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寄主因子在病毒复制与维持中的作用等,在分子
水平上阐明病毒的遗传变异和致病机理。以板栗疫病菌与低毒病毒相互作用为主
要研究模型,系统地研究宿主细胞对病毒复制的支持机制(宿主因子基因的克隆
和鉴定)和病毒引起宿主病害的机制(靶标基因的克隆和鉴定)。建立了低毒病
毒的转染体系和开发了板栗疫病菌高效基因沉默方法(敲除系统和RNA干扰)
和诱变技术,拥有板栗疫病菌大规模EST库和基因芯片,在国内率先进行了基
于宿主因子的抗病毒新策略研究,在创建农作物抗病毒新种质上已初步成功。
微生物生物技术:在工业酶制剂以及木薯淀粉和甘蔗糖的微生物酶法深加工
技术和工艺开发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n.乙酰乳酸脱羧酶生产、木薯淀粉微生物
酶法生产海藻糖、固定化酶法生产蔗果低聚糖、蔗糖微生物发酵法生产凝胶多糖
等多项成果实现了产业化并具备国际竞争能力。“高密度培养生产高活力n一乙
酰乳酸脱羧酶”成果获2007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本方向的另一特色,是运用
计算生物学方法对工业用酶进行优化设计。
资源及环境微生物学:本方向同时开展了可培养和未培养微生物及其基因资
源的收集和评价研究。收集和鉴定了一批具有不同特性的固氮根瘤菌菌株,克隆
了多个固氮和竞争结瘤相关基因;分离、筛选、鉴定了多个产淀粉酶、纤维素酶
或木聚糖酶等酶的微生物,初步建立了生物质降解微生物的分离筛选和生物质水
解酶类基因克隆、鉴定的技术平台,从未培养和可培养微生物中克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