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优秀毕业论文,完美PDF格式,可在线免费浏览全文和下载,支持复制编辑,可为大学生本专业本院系本科专科大专和研究生学士相关类学生提供毕业论文范文范例指导,也可为要代写发表职称论文提供参考!!!
·专家论坛·
质差异的特性采取更具个体化的预防与治疗措施。
医学模式由单一的“生物医学”向“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医学模式的改变给医学
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也深化了人们对环境与体质、健康和疾病关系的认识。随着经济和社会的
发展,人们对健康认识的不断深入,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是生理、心理、社会的和谐统一。人
类在一定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中生存发展,处于物质和精神心理多重因素的影响,个
体体质的差异直接或间接影响其对心理因素的适应,认识体质在心理适应中的作用,对于改善心理
适应、预防心理疾病、促进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当今心身疾病的增加,体质因素在情志病
的研究防治中具有的指导作用,将在临床实践中越来越多地体现出来。
参考文献:
[1]胡志坚,许榕仙.陈建玲.成年人体质影响因素的通径分析[J].中国卫生统计。2001.18(3):149—150.
[2]张钊.河北省不同经济地域间国民体质体能指标的比较分析[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4,18(2):32—35.
[3]刘华轩。刘静民,陈希,等.清华大学“高知识人群”体质状况研究[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16(4):87-94.
[4]黄露,余晓辉.居民体质指数与社会因素的相关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5,21(5):608-609.
[5]钱会南.苏俊,王琦等.特禀体质特点初步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08,35(6):824-825.
[6]周小军,田道法.鼻咽癌家系体质调查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2,8(11):60-63.
[7]王连方,王生玲,张玲.新疆地理环境与地方性甲状腺肿关系剖析[J].环境科学学报。2003。23(5):668—673.
[8]刘方。张金良.陆晨,等.北京地区气温与急性冠心病的时问序列研究[J].环境与健康杂志,2005,22(4):252—255.
[9]郭娇.从气候、环境论岭南外感热病的证治特点[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18(3):252—255.
[10]文颖娟.邓中甲.环境、体质与复方的互动——也谈中药复方研究的思路[刀.北京中医,2006。25(3):153—155.
“治未病”理论内涵与临床应用浅识
庞国明
(开封市中医院,河南开封475001)
【摘要]中医“治未病”有着悠久的历史,其理论源于‘黄帝内经,内容广博,两千多年来不断地在指导着中医养
生保健和临床实践.本文参考有关文献.结合临床实践,试就“治未病”的理论内涵以及该理论在临床应用中的思
路作以浅析。尤其是在人类返朴归真、回归自然热逐渐兴起以及人类追求绿色疗法、重视养生保健的今天,旨在推
动开发应用“治未病”理论的深入研究和中医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截断病势)、愈后防复、择时防发(作)的理
论研究及临床应用研究工作的开展,以造福社会和全人类。
[关键词]。治未病”理论;内涵;临床应用
“治未病”理论源于‘黄帝内经》.其内容广博,两千多年来不断地在指导着中医养生保健和
临床实践。‘中国医疗卫生发展报告》说:慢性病已成为我国居民的头号杀手,每年死于此病的人
约600万,这无疑敲响了对我国慢性病防治的警钟,而。治未病”的开展必将对人民养生保健、疾
病预防、诊断、治疗、预后判断以及科研教学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参考有关文献,结合临床
实践,试就治未病的理论内涵以及该理论在临床应用中的思路作以浅析,尤其是在人类返朴归真,
作者简介:庞国明(1958-),男,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现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著名中医药专家。
·20-
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六届中医体质学术研讨会暨2008年国际传统医药创新与发展态势论坛
回归自然热逐渐兴起以及人类追求绿色疗法、重视养生保健的今天,旨在推动开发应用“治未病”
理论的深入研究和中医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截断病势)、愈后防复、择时防发(作)的理论研究
及临床应用研究工作的开展。
1“治未病”理论的基本内涵
“治未病”既是祖国医学传统而先进的医学预防思想,又是现代而全新的预防医学课题。中医
一贯主张“预防为主,防重于治”,故有“上工治未病”之说。在《黄帝内经》以来的2000多年
中,众多医家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形成了系统的理论,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治
未病”是中医防治疾病的理论核心,其内涵的实质是采取有效的措施,预防疾病的发生与发展,避
免和减轻疾病对人类的危害,进而促进人类的健康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