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记amp;middot;铭amp;middot;说amp;middot;志四篇.doc
记·铭·说·志四篇
文本解读
一、整体感知
(一)《小石潭记》
本文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也是唐代以来山水游记中的名篇,本篇以传神之笔,生动地描写了小石潭环境的清幽美妙,潭水的清澈空无和游鱼的活泼生趣,同时也寄托了作者谪居荒远之地的孤寂、幽愤心情。
全文分五段。第一段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潭的结构特点及周围的景物。文章一开始先写小石潭的方位和悦耳动听的泉水声,正因此吸引了读者寻声而往,使作者游兴大增,接着有“伐竹取道,下见小潭”,看见“水尤清冽”作者心里增添了一层喜悦。接着写出小石潭的结构特点“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这一句既说明了此潭命名的由来,也说明了潭水清澈的原因。“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三句描绘景物,分别从颜色、样貌、动态等等角度体现景物的生动形象,绚烂多姿,妙趣横生。第二段主要描写潭中游鱼。犹如特写镜头,尽显游鱼之态,先写了鱼之静,后补以动,动静相生,惟妙惟肖。其中“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最能衬托出水之清。“似与游者相乐”一句再次体现出了作者心下之喜,这句将人、鱼并写,情味无穷。第三段写潭水的源头。写水的源流用了一系列精妙的比喻,既写出了水流之势,又描摹了溪岸的形象。第四段写作者游览的感受。“坐潭上”八句,不仅写了小石潭的气氛幽深冷寂,更突出了作者触景生情产生的孤凄悲凉之感,委婉地表达了作者被贬后孤寂苦闷的心情,并交代了离此而去的原因,行文至此体现了作者情绪由乐转忧的变化。第五段附记同游者的姓名。
本文保持了《永州八记》一贯的行文风格,观察入微,描摹细致。肖其貌,传其神。文章先写所见景物,然后写自己的感受,再次突出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全文寂寞清幽,郁郁落落,形似写景,实则写心。写优美动人之景,寄寓了作者欢快和乐之情;写清凄幽寂之景,寄托了作者悲楚忧伤之情。作者被贬到永州,内心十分痛苦,所以移情山水,正是为了排遣这悲苦和忧伤的情绪。
(二)《陋室铭》
陋室,这里指作者任和州(今安徽省和县)刺史期间(824~826)在当地构筑的简易房子,作者为它作铭,主要是为了表述自己的节操和志趣,字里行间也流露出讽刺现实的意味。
铭,原是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通常是用韵的,读来铿锵有力,音韵谐美;篇幅短小,文辞简约,最短者不足十字,与格言颇相似。本文虽只有81字,却是铭辞中的长者。一般的铭辞因为目的在于使人知所警戒,所以往往只提观点,不作论证;本文则夹叙夹议,不但有观点,有论证,而且在论证过程中还简要而生动地描述了这间“陋室”内外的情景。全文分三层:开头六句为第一层,运用类比立论,点出全篇主旨——“惟吾德馨”。开头四句用诗歌手法以山水起兴,作者以神来之笔写出山的高低和水的深浅与“名”“灵”的关系,着力突出“仙”“龙”的重要,有以“仙”“龙”比喻品德高尚的人、以“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比喻陋室之意,“惟吾德馨”是全文的纲领。第二层为“苔痕上阶绿”以下八句,主要说明“德”能使陋室不陋的原因。主要从陋室周围景色、陋室主人交往之人、室中生活之事三个角度对陋室进行描写,着重表现陋室环境的清幽雅致,交往人物和生活情趣的高雅,以此突出陋室主人之不俗,身居陋室能够与鸿儒谈笑,能够鼓弦而歌,作者洁身自好,安贫乐道之情已溢于言表。第三层为最后四句。引用古贤之名室名亭和圣人之语来证明陋室不陋,再次点明了题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是例证,联系上文可看出作者有自况之意;再引孔子的话作结,更具有雄辩的力量。这几句引经据典,其意不言自明,从中可见作者虽幽居于此,但有和古贤一样的抱负和理想。
本文是托物言志的佳作,作者借为陋室作铭言情述志。全文反向立意,不写陋室之陋,而写陋室之不陋,一步步论证了陋室不陋的原因——“惟吾德馨”,陋室之不陋实际上是对陋室主人品德高尚的颂扬,表明了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本文写于作者在政治斗争中失败遭贬谪期间,能表现出这种情操实难能可贵。
(三)《爱莲说》
说,是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又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跟现代杂文颇为相似。作者周敦颐是北宋著名的哲学家,人品极高,胸怀洒落。曾任南康军(治所在今江西省星子县,“军”是宋代行政区的名称)地方行政长官,命人在官衙一侧挖池种莲,名曰“爱莲池”,又托物言志,写下了这篇文章。本文章法极为严密。开篇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这是总提,为下文将要说到的“菊之爱”“牡丹之爱”“莲之爱”张本,是入题的准备。接下来,先以陶渊明爱菊和世人爱牡丹二事作烘托,然后用“予独爱莲”一语道出作者心意,这就是入题了。循此继进,自然说到莲的种种可贵之处。从“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至“亭亭净植”几句,在描写中渗透作者
文档评论(0)